回歸經典閱讀 推進醫學人文教育
社會民生
作者:黃一瑜
【摘要】醫學是一門科技、人文合一的科學。語言、藥物、手術刀是醫生的三大法寶。當前醫務工作者醫德失範導致醫患衝突劇增,呼喚著醫學人文精神的回歸。書籍和閱讀是人類文明傳承的主要載體,優秀的精神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經典文學作品蘊含著深厚的博愛思想、積極進取精神和創新理念,無不體現了人類心靈的精華。在政府提倡全民閱讀的大環境下,醫務工作者更應該通過閱讀經典作品,品味感悟領會作品的醫學人文精神,重構醫學人文素養,更好地服務於人類健康。
【關鍵詞】醫學人文 文學作品 閱讀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J
醫學人文精神的基本含義
醫學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服務性、社會性很強的科技、人文合一的科學。醫療關係的核心是醫患關係,其內容是由技術性關係和非技術性關係構成的。在診療過程中,技術關係可精確檢測病位、診斷病情,對症下藥,而非技術關係中醫者的道德、價值、文化、利益、法律觀念亦對療效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希波克拉底誓言》中“醫生有三大法寶:語言、藥物、手術刀”對此做了最好的詮釋。他的思想被認為是最早的醫學人文主義綱領。醫學人文學倡導、宣揚和維護人文精神,珍視“人”的概念,是醫學傳統中最為綿長深遠的一脈,也是醫學的實質和精髓。
《愛丁堡宣言》指出:“應把醫生培養成為一個專心的傾聽者,仔細的觀察者,敏銳的交談者和有效的臨床醫生,而不再滿足於僅僅治療某些疾病”。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的Boelen博士提出了“五星級醫生”的概念,醫生應是保健提供者、治療決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區領導者、服務管理者。要求醫生具有廣博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良好的人文精神。
醫學人文學的任務就是理解“完整的病人”,而不是一具有問題的軀體,這是Downie於1991年在“Literature and medicine”一文中提出來。Cassell也認為:“醫學人文學在理解疾病、生命與病人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並在治療方麵有平衡技術的作用。”
中外醫學人文教育叢覽
醫學人文學的教育模式建構應基於自然科學、醫學科學和醫學人文社會科學等多個學科的高度融合,任何單一學科無法解決當代衛生保健難題。20世紀60年代起,西方國家興起醫學人文主義思潮。70~80年代,部分美國醫學院把人文教育引入醫學教育。40所美國南方醫學院校的36所學校課程有所變更,以培養臨床醫學技能、與病人交流的態度和知識背景為重點。①賓夕法尼亞大學規定從1988年秋季起,學生一旦進入該醫學院,就修習一門為期3個學期的必修課《門診醫學概論》,重點是在醫院用非專業人員的口吻與病人交談。迄今美國、德國醫學院校人文醫學課程占總學時20%~25%。英國提出醫學教育和實踐中要達到醫學人文與醫學自然科學的相互滲透。②英國萊斯特大學華維克醫學院也於2000年1月開始為醫學生開設文學與醫學課程,其目的是提高醫學生對健康與疾病相關經驗和情緒的理解。英國醫學院校人文醫學課程約占總學時15%左右。法國提倡醫學院培養不受任何學科界限的醫生。而日本則要求醫學生修滿60分人文課程學分,以達到“全人”的醫學教育。
我國的醫學人文精神和醫學人文教育源遠流長。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指出:欲為大醫,除醫學知識外,還需涉獵五經三史、莊老諸子。這也就表明了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國就已經認識到醫學人文精神在醫學中的重要性,醫生不僅需要醫學知識,還需要構築良好的道德修養及人文修養。以貫徹執行《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為契機,素質教育和人文精神建設得到了重視和加強,湧現出一大批有價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如何其莘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高校“九五”科研規劃谘詢報告選》一文中強調了人文社科學習在高校科研教學中的重要性,文秋芳發表了“文科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綜合素質實踐課:從理論到實踐”等文章。雖然我國在人文教育上做出了許多努力,但醫學教育中長期偏重專業知識教育而忽視人文教育的問題仍十分突出。
回歸經典閱讀,重構醫學人文素養
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是其在生活、學習與成長過程中不斷汲取經驗並內化為精神理念的綜合表現。大學教育若過分強調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學生就沒有太多機會和條件,去麵對自己的精神世界,自覺地樹立道德觀和價值觀。奧斯勒在《行醫的金科玉律》中是這樣說的:“行醫,是一種以科學為基礎的藝術。它是一種專業、而非一種交易;它是一種使命,而非一種行業;從本質來講,醫學是一種使命、一種社會使命、一種人性和情感的表達。這項使命要求於你們的,是用心要如同用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