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海外的華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曆:在海外出生、成長的孩子,常常抱怨學習中文的痛苦:“為什麼中文如此困難?‘王’和‘主’兩個字隻差一點,意思似乎也很接近,為什麼不可相通使用?就是紙上恰巧有個汙點,也無大礙嘛!”
或許,就像“王”和“主”這兩個字一樣,許多人認為隻是差之毫厘,但事實上,爸爸在孩子心目中的形像,因著做主還是做王的心態不同,就謬之千裏了。當爸爸是“一家之主”時,他做出的重大決定,要考慮的利害都會以家人為大前提,並且以全家人的幸福為己任;但是,以“做王”心態做父親的人,就往往會把家人當做服侍自己的屬民,高高在上,隨便指使,甚至成為家中暴君。
現代西方提倡的“領導”概念,告訴我們不論在政界、商界甚至在家庭裏,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領導者,中國人則在這方麵有更深層的教導:“齊家,治國,平天下”。不管什麼理論,可以肯定的是,做“一家之王”委實容易得多。
“我辛苦工作供養全家,難道我沒有資格享受他們的服侍?累了一天,回到家,輕鬆看幾個小時電視,又有什麼不對?”
“你們都給我閉嘴,我來做決定,不準有其他意見!”
“如果我喜歡,你可以……如果老子討厭,你休想!”
對大多數華人爸爸來說,上麵這些反應是最慣常的領導方式(這就像管治臣民!)。說真的,在家做個“皇帝”何其簡單,但是要成為“一家之主”,那可是完全不同思維的兩碼事!
“主”與“王”的差異
在華人文化裏,一般認為女人要更多為家庭奉獻自己,可是,這絕對不應是為妻、為母者的“專利”!
父親應該照顧全家的需要,為照顧家人而放下自己,以家人的利益為先:“你們是我最寶貴的,爸爸就是再辛苦,也要把你們養大,因此,你們的需要比我自己的需要更重要。”這就是“仆人領袖”,也是做“一家之主”的心態。
“仆人領袖”單看字麵似乎自相矛盾,其實這就是一種犧牲心態,傳統認為理應享有的地位和權利,都因著把家人看得更重要,就甘願放棄。
“雖然忙了一天回到家,但在休息之前,我有什麼我可以幫助孩子的?他們一整天沒有看到我!”
“告訴爸爸你的想法,讓我們一起討論一下。”
“你這個做法原本蠻好的,但是在這個情況下,爸爸卻認為有更好的方法,我認為你該再多思考一下。”
“爸爸正忙著,讓我先把這個做完,然後便能專心和你一起來……好不好?”
一個“仆人領袖”的爸爸:
●絕不是對孩子唯命是從,百般遷就;而是有智慧教導孩子,又能敏銳觀察孩子的心。
●絕不是取代母親的角色;而是支援她,不讓她身心疲累,幫助她更有效發揮母親的特質。
●絕不是讓孩子長幼不分,自我中心;而是教導孩子為人設想,甘心服侍他人。
以下是“仆人領袖”的爸爸會有的一些表現:
●“我的爸爸跟別人的爸爸就是不一樣。他總是把最好的給我們,不是單指物質上的供應,而是他雖然忙碌,也不會忘記關心我們身心的需要。”
●“爸爸常幫助家事,又煮得一手好菜。爸爸在幫助家事時從不抱怨,甚至能樂在其中。”
●能接納孩子的過錯,忍耐他們慢慢成長,願意俯就他們,讓孩子無懼地分享心事。
甘心為家人犧牲、服侍家人的爸爸,才是真正的“一家之主”!以“和藹可親”取代“無上權威”,不但使家庭和樂融融,且能得到家人更多的尊敬,何樂而不為呢?
◎大家都追求成功,然而,如果沒有溫暖的家、沒有溫馨的親子關係,這個拚命得來的成就,又與誰人分享?
◎改進自己就是多愛家人一些、少愛自己一些。
◎能說出“孩子,我愛你”,就是做爸爸的全壘打。
◎我們都願意為孩子奮鬥一生,卻常常吝於給他們十五分鍾。
◎孩子評估爸爸的方法是他如何對待他們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