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讓孩子吃苦的爸爸(1 / 3)

養育孩子絕不是金錢投資,不能要求得回相應的回報。這就是父母之愛吧。

養育子女,提供生活所需是父母的天職,“因著我們的勞苦,孩子才用不著捱苦”。這是天下父母心!然而,正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若孩子從來沒有“吃過苦”,也沒有“短缺的經曆”,這並不是值得慶幸的事。父母若願意讓孩子吃一點苦,必會為孩子及自己帶來意外收獲。

當然,給孩子吃苦的機會,不一定要把他們送到落後地區,隻要讓孩子能體驗用雙手做事,體會勞累工作後才能有收獲,幫助他們跳出“以自己為中心”的小小世界便已達到目的。有些父母認為孩子連溫習課業、睡眠及娛樂的時間都不夠,那不是已經很“苦”了嗎?說到底,這樣的想法仍是舍不得讓孩子受點苦吧!

讓我們從另一角度來看,讓孩子吃苦,其實是為他們將來有甘甜的日子而鋪路。吃過苦的孩子將來會:

1.懂得為自己擁有的感恩和知足。

2.上進心得到激發。

3.學會了解物質的富裕並不是最重要的,窮人也能過得喜樂。

4.對別人的痛苦能有同情心。

5.學習不浪費金錢。

6.學習與別人分享及幫助有需要的人。

沒吃過苦的孩子

“請你原諒我的孩子,她是第一次出遠門……抱歉她竟然覺得你們的好心接待不及標準……真是對不起……”一個女大學生的父親越洋致電給我們,語氣充滿歉意。

這個父親的獨生女聽見我們要送她一部二手腳踏車,以便她往來校園時,雖口裏稱謝,但轉頭卻問我妻子在哪裏可以買一部新車。很明顯,她看不上這二手的腳踏車。

“哎呀,這個孩子沒吃過苦,不像我們當年沒有公車,風雨不改都是走路上學。”這個父親又連聲致歉。

許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受不了半點苦,一遇到小小難處便灰心放棄。他們希望孩子也可以像他們一樣刻苦耐勞、堅毅不屈。很矛盾的是,養尊處優的孩子往往都是由父母一手培養出來的!無可否認,大多數父母都有一種原始的想法:要奮鬥工作,好能多賺一點錢,為家人提供優渥的生活,免得孩子像當初自己般受苦。終於,他們的努力得到了回報,不過,在沒有合宜的教養方法配合下,同時也換來孩子沒嚐過貧窮的滋味,失去吃苦的環境和機會。

現代人生育少,父母都把孩子當寶貝般捧在手上,根本不忍心讓孩子吃苦,使他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很自然的,這些孩子通常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試想,一個人若從來沒有吃過苦,是真有福?還是真的苦?

以下一些建議,僅供大家參考,也許你能借此得著啟發,想到更多可以幫助孩子愛惜資源的妙法。

1.為他們找一些打工或兼職的機會,或是讓他在家庭經營的事業中幫忙。這不但可以讓孩子學習服從上司的命令,做事按規矩而行,更可以讓他了解一分一毫都賺來不易。但這個前提是不可以影響孩子的學業,不論如何每一個人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學習重點,學生的本分是先照顧好課業的學習,凡事都當先做好自己的本分。

2.安排孩子擔當誌工,長期幫助有需要的人。這能讓他們明白自己是何等蒙福,並且曉得世上還有許多生活在困苦環境裏的人,並且能不畏艱苦而磨煉出更堅忍的情操。

3.挪去孩子平日慣有的享受,甚至是生活上“基本”的東西。讓孩子到鄉間(最好是窮鄉僻壤)做一段時間誌工,親身體會如何在沒有城市生活的條件下生活,這個經曆至少能讓他們明白什麼是必需品,什麼是奢侈品。

4.不要讓孩子予取予求,許多年輕人認為擁有手機、電動遊戲、隨身音響是天經地義的事,父母要從根本開始,讓孩子明白有些物質不是非有不可,也不一定非要名牌,更不要跟隨時尚。

對今天的孩子來說,很難想象沒有空調、自來水、電腦和手機的日子該怎麼過,他們除了必需品不缺外,不必要的東西也可以隨手拈來。在物資充裕下,想要讓孩子吃苦似乎並不容易,故此,無論你的經濟狀況如何,一定要讓孩子吃點苦,幫助他們不要視所擁有的為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