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戲誌才在宮牆上與郭嘉所說,世道一亂,各路牛鬼蛇神難能再耐得住性子,紛紛開始浮出水麵,為這座本就負債累累的首善之地不斷的添磚加瓦。
這場注定載入史冊的宮變,愈發的風雨飄搖。
大漢皇宮周廻二十五裏,宮牆漆以紅色,象征著大漢王朝的火德國祚,正脊和岔脊上或蹲或站著各類龍子脊獸,鬥拱簷桁額枋上刻畫不同的圖案和花紋。
龍鳳獅虎鳥獸蟲魚、藤蔓葵荷花草葉紋、山水日月星辰雲氣.......彰顯‘非壯麗無以重威’的王朝氣度。
戲誌才踱步前行煌煌巍哉的紅牆皇宮之間。
麵沉如水。
當今天下的細作機構,除了先秦遺留下來的黑冰台,無論是自己重啟的太常寺,還是荀攸草創的摸金校尉、周瑜創立的莫敖司、李嚴的蜀科,其實不過是拾人牙慧罷了。
大漢王朝真正可以做到談之色變地步的細作機構,非組織最為嚴密、勢力最為龐大、滲透最為鞭辟入裏的期門莫屬了,期門可是由漢武帝點頭,大漢第一酷吏張湯創建。
文武百官、江湖門派、儒林文壇.......沒有不聞風喪膽的,單從這些年來大漢王朝經曆了這麼多的波折,摸金校尉、莫敖司、蜀科這幾個正處在發展期的細作機構不談,太常寺和黑冰台居然也沒能發現關於期門的哪怕一點消息,想想就不寒而栗。
隱藏之深,恐怖如斯。
雒陽這場因勢利導的危局,第一個要逼出來的牛鬼蛇神不是權利彪炳的袁隗楊賜等人,而是這個連幾位三公都不一定知曉的期門,主公登臨皇位,臥榻之側始終有一堆心思不明的狼狽,自己作為謀主豈能心安。
戲誌才驀地頓住腳步,眼睛微眯。
大漢臣子朝見天子,穿過皇城大門,便是漫長禦道,在層層起伏變化的巍峨宮殿之間前行,不由自主的會撲麵而來一種無形的不斷增長的天威。
官場上常說的步履維艱正是說在禦道上行走的艱難,首次入駐中樞的新官,無一例外的汗流浹背猶如步入泥塘,抬腳困難。
戲誌才第一次跟著先生進入皇宮也沒例外,經過這麼多年進進出出不知道多少次,那股蒼天在上的天威確實還在,不過戲誌才早已經習慣,並且和其他的紅紫權貴一樣衍生出一股子自家勢力龐大的自豪感,若是哪天這種天威消失了,反倒是惶恐不安了。
戲誌才駐足不前,現在不會是因為壓塌無數權臣脊梁的天威,而是眼前出現了頗有點葉公好龍意味的事物。
冬青服,卅湅刀。
數不清的墨青色身影翻過紅牆,無聲無息的直撲皇宮深處,那裏是整座皇宮整個天下的中樞所在,皇帝寢宮。
期門衛無聲無息的碾殺過去,就像是一灘漫延過去死水,衛尉招攬的江湖高手、宿衛皇宮的將士、武藝傍身的太監宮女.......割草似的一茬又一茬栽倒在地,卅湅刀刀鋒所指,留下一地的屍體。
偶爾碰到幾個難啃的骨頭,江湖小宗師、沙場百人敵、十常侍著重培養的太監高手等等,架不住期門衛人數眾多又擅長以眾敵寡的合擊,很快成為屍堆的一員。
不知不覺,整座皇宮籠罩了一層淡紅色薄霧,看不見,卻能清晰感覺到一股置身於屍山骨海的壓抑。
戲誌才蒼白的手掌不由分說摸向了繡竹腰帶,那裏懸掛了世間的山河錦繡。
手持雙戟的太史慈,懸停八劍的劍甲,拄刀撫髯的關羽……
還有一位瘦弱老頭,一手撓胯,一手拍劍。
不知何時,站在戲誌才身邊的一位珠光寶氣的道人,突然眯起了雙眼。
道家提倡清心寡欲體悟天心,這位道人卻身穿一件金絲銀線織就的金色道袍,腰纏貔貅玉帶,也是掛滿了各式各樣的配飾,卻比戲誌才腰帶上的破爛木牌琳琅滿目的多。
象牙團鶴、金鑄錦鯉、玳瑁鬆鹿........多達二十幾個,當真是應襯了那句腰纏萬貫。
唯一看起來稍微樸素一些的蓮花玉冠木簪子,還是最上等的紫檀,瞧那渾然天成的手法,不出意外應該是出自某位擅長製藝的儒林大家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