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妹喜入朝(1 / 2)

施獨走到後宮,來見妹喜。既然認可了雍和的建議,就必須舍棄這個寶貝女兒,這不但對於他來說如割肉一般,對於妹喜可能更加不公平。

妹喜早已得知桀王的旨意,心中如火燒火燎似的。自和伊尹分開,一別就是數年,也不知道他身處哪裏,又作何打算。如今妹喜已經年近十九,對伊尹愈發思念。直到幾天前父王告訴她伊尹從朝中派人送信告知關於桀王召見自己入宮的事,她才知曉心中人落腳於夏都,一方麵埋怨他為何不來見自己,另一方麵也擔心自己難逃此劫,不得不去夏桀宮中作妃子。她也有心自己去夏都找伊尹,卻害怕給他找麻煩,也擔心父王施獨無法收場,雖然自己是托生於人間,畢竟父王養了自己十九年,血濃於水,那份感情是無法舍棄的。

得知夏桀派兵征伐的消息,她就已經猜到勝負,哀歎命運弄人,要麼自己到夏都陪同那個暴君,要麼任憑蒙山國遭遇亡國之禍,自己遠走高飛。可是遠走高飛又能如何呢?憑自己的身世,無論最終和誰在一起,都會把災難帶給他,這對她所愛的人明顯是不公平的。經過幾天的思想鬥爭,反複權衡利弊,她終於選擇前者,也許隻有這樣才能把損失降到最低。至於和伊尹那段未解之緣,也隻能由它灰飛煙滅。

“喜兒,”施獨在院中大聲喊道,“你在屋裏嗎?”

妹喜聽到父親喊她,趕忙從屋裏迎了出來,道了個萬福說:“父王,請到屋裏說話。”

施獨沒有言語,進入屋裏,青雲搬來了坐墩,請他坐下。

“喜兒,你……”嘴角嚅囁著,心中極其難過,半天沒說出話來。

看他這個樣子,妹喜更加難過,心中一酸,跪在施獨麵前,將兩隻玉臂伸開,扶在他的膝蓋上,眼淚落了下來,口中道:“父王,如今大兵壓境,父王將作何打算?”

施獨歎了口氣道:“孩子,天降大禍於蒙山,我又能奈何?”

妹喜道:“父王,您撫養女兒一十九年,女兒未盡一點孝道,卻給您惹了天大的麻煩。現在大兵圍城,女兒願意去夏都,以求免除蒙山的無妄之災,也是女兒盡一點心意,為父王解一些煩惱。”

施獨看女兒如此懂事,心中異常酸楚,不禁老淚縱橫,“喜兒,父王無能,連自己女兒都不能保護。”

妹喜此時站起身來,反倒安慰施獨:“父王,女兒到夏都陪王伴駕,也未必是壞事,父王不必傷心。或許隔一年兩載,我自會回來看望父王。”

父女倆又敘了一會兒話,這時有宮女前來奏道:“外麵有雍和求見。”

施獨聞言,趕快起身去前殿,果然見雍和等在那裏,不等坐下,就問他事情辦得怎麼樣了。

雍和趕快上前回報,原來他在城頭巡視,找到北門時看到於辛的旗號,便用筆在一張絲帛上寫了封信,纏在一支竹箭上,射向夏營。那邊忙亂了一陣,就見於辛親自出來,朝城頭望了一望,讓人射上一箭,又士兵撿起,送給雍和。雍和打開看時,原來是於辛回信答應和施獨麵談。

“你認為和於辛談判要涉及到什麼事情嗎?”施獨問。

雍和微微點頭道:“此人貪婪成性,臣在信中已經把主公的意思給說明了,於辛既然知道您的用意,就沒有必要再麵談。之所以要和您見麵,實際上就是想索要一些好處,主公知道應該怎麼做了。”

施獨這次心中有底,忙又修書給於辛,約定次日上午見麵。

事情果然發展得非常順利,次日雍和帶重禮去和於辛相見,於辛笑著安慰雍和道:“你家主公如果上次這麼開明就好了,不過現在也不晚,隻要能將貴公主獻給當今陛下,我一定會把事情辦的圓滿,先生請放寬心。”

午宴過後,於辛遣人送雍和回去,自己即去姒扁、赤須子二人營中,把施獨的書信讓二人看。二人見事情已經辦妥,也樂得不動兵戈凱旋而還。正在商量如何迎妹喜入朝的事情,忽聽營前報道:“夏都派監軍來到。”

三人趕忙出帳迎接,見麵卻是侯知性和武能言二人帶著重禮來在營外。原來是桀王心性難耐,讓兩人前來催促,讓他們即刻將妹喜帶到斟尋,所以兩人星夜趕來,同姒扁等人會師。

次日一早,姒扁和赤須子陳兵城外,於辛和侯武二人坐吊籃上了城頭,雍和陪著他們一起到大殿去見施獨。

這次施獨態度有了很大轉變,起身到殿外迎接,並在前麵給三人賜座。三人遜讓一番,各自就座。

又寒暄了一番,武能言起身說道:“侯爺,現在我們就開門見山,當今陛下這次降旨要我們護送貴公主即刻進京,聘禮在此。”說完,將禮單遞出,武士上前接過,雙手捧到施獨麵前。

施獨接過,用眼角略微掃了一下,雖然東西都在城外,但禮單確實頗為貴重。他心中稍稍寬慰了一些,倒不是為了禮物多少,隻為了自己的麵子找回一些。不過他心中依然壓著一塊大石頭,畢竟現在是大兵壓境,如果當即把女兒獻出,無異於丟人丟到家了,將來在東部眾諸侯中他們蒙山國有施氏將不可能再抬起頭來,隻能臣服於豕韋國,任憑其頤指氣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