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書聲琅琅伴人生(1 / 2)

書聲琅琅伴人生

散文

作者:李振國

風和日麗,豔陽高照。

今年七月,我慕名來到東林書院。

這是無錫鬧市區的一處靜處。庭院深深,樹翠草茵,小橋流水,靜謐閑恬,意境幽幽。

東林書院曆史悠久,由愛國學者楊時創建於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是我國最著名的古代書院之一,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曆史。因臨清溪,周圍古木叢秀,深得東林寺之勝,故取名“東林書院”。

遊古學堂,睹古跡,看古書,追憶穿越近千年的古人,感受書香的典雅,文化的底蘊和獨特的人文。然而,更令我深受感悟、回味和啟迪的是,在東林書院裏,發生的享譽海內外,千古流傳的三件大事。

其一是“東林黨人”的不屈講學。

東林書院創始人是北宋著名學者楊時,東林書院是他長期講學的地方。

明朝太監魏忠賢一手炮製,明皇帝頒發了盡毀天下書院詔書的時候,東林書院未能幸免。

東林書院眾多學者紛紛站出來抗議、反對。魏忠賢把這些人稱作“東林黨”,在全國範圍大規模地捕殺,東林書院被強行拆毀。

“東林黨人”沒有被嚇倒,他們不屈不撓,依然堅持“日趨書院舊址,講學不輟”,以示藐視。直到崇禎皇帝即位,魏忠賢被罷黜,“東林黨”的冤案才平反昭雪。

明萬曆年間(公元1633),無錫學者顧憲成與高攀龍等人,繼承楊時遺誌,募集捐款,修複東林書院,繼續聚眾講學。東林書院扶持世道人心,關心國事,盛況空前,傾動朝野,有“天下言正學者首東林”之讚譽。

第二件大事是“程門立雪”。

楊時自幼聰穎,人稱神童,8歲就能寫文章,從師大學問家程顥四年。程顥病逝,後又從師其弟程頤。

“道南祠”,是為祭祀楊時及弟子門人的專祠,當年是程頤休息的地方。牆上的畫圖和文字告訴我,楊時第一次來這裏向程頤登門問學時,程頤正偶臥冥思。楊時侍立門外恭候。待程頤覺察,門外雪深及膝,楊時仍立在雪中,程頤極為感動。

由此,“程門立雪”的典故成為尊師重道,刻苦求學的典範。

其三是“事事關心”傳世名聯的由來。

“依庸堂”是東林學派學術領地的象征,地位神聖。當年人們以“腳跡得入依庸堂,人生一大幸”。在這裏,我看到了那副膾炙人口,千古傳誦的“事事關心”名聯。

相傳,幾百年前的一個夜晚,在外地做官的陳雲浦老先生坐船路過無錫張徑。當時風雨交加,陳雲浦在橋下避雨。四周一片漆黑,岸上一戶人家透出微弱的燈光。陳老先生上岸拜訪,見兩個小孩兒在讀書。他觸景生情,當即命題課試,出上聯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正在讀書的顧憲成稍思片刻,脫口而出下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