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父母怎樣勸,孩子才肯改(1)(3 / 3)

由此我們歸納出結論,即與平時說話相比,責備孩子時更應該壓低聲音。低沉的聲音與高亢的情緒成對比,可令人感到理性。換句話說,壓低聲音講話,不僅給對方以理智的感覺,事實上也能使自己變得理智。這樣,我們才能不受感情的支配,才能冷靜地觀察對方,引導哭叫的孩子回到理性的世界。壓低聲音講話,能給對方以受重視的感覺。與講演時的高聲音相比,它能建立起私人間的友好關係。說悄悄話或憋著聲音說話能引起聽者興趣,同樣,聽到父母低聲說話,孩子就會感到此事非同小可,不能讓別人聽見。從物理角度來看,小的聲音不全神貫注就聽不見。孩子剛開始或許隻為聽而聽,但精神集中後,就能漸漸地理解內容了。綜上所述,聲音的大小、高低問題看似簡單,但都關係到說服教育的成敗,平和的語氣、低沉的聲音有助於對方傾聽,有利於控製孩子的情緒,從而有利於真正管教孩子。

所謂的批評即是試圖改變對方的想法、態度和行動。如果對方隻是不服或者完全當成耳旁風,不予理睬的話,那批評就毫無意義了。如果抱著真誠的態度去勸說別人,那麼聲音自然而然就會小下來,態度也就不會那麼急躁。而對方所希望的也不是嚴厲的斥責,而是冷靜說服的態度。

批評不能傷害孩子的自我形象,批評必須講究藝術,必須謹慎地運用語言,不適宜的責備語言會有嚴重的副作用。美國著名的兒童學家基諾爾曾分門別類地將10種典型的傷害性語言一一例舉出來:

1.惡言

傻瓜、說謊、沒用的東西。

2.侮辱

你簡直是個廢物。

3.責備

你又做錯事,簡直壞透了。

4.壓製

住嘴!你怎麼可以不聽我的話。

5.強迫

我說不行就不行。

6.威脅

我和媽媽再也不管你了,你想走就走吧!

7.哀求

我的小少爺,求求你不要這麼做好嗎?

8.抱怨

你竟然做出這等事,太讓我傷心了。

9.賄賂

你要是都考滿分,暑假帶你去旅遊。你要是考不好,那就在家裏修整花園吧!

10.諷刺

你可真替爸媽爭光啊!居然可以考出40分的成績。

以上語言不同程度的會對孩子造成傷害,所以,希望我們的父母慎用。

批評孩子不是算舊賬

培養最聰明的孩子

批評孩子時應對事不對人,作為孩子本身來說,更多的需要是激勵而非貶抑,父母要知道,批評孩子不是跟孩子算舊賬,不要把孩子過去的錯誤一股腦抖出來。

批評孩子的方式有正確與錯誤之分。方法正確與否,顯著地影響著孩子是否能虛心接受父母的批評。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犯的錯誤就是批評過度,誇大了孩子所犯錯誤的嚴重性,不僅會給孩子心理帶來陰影,也無法使孩子真正地去接受父母的建議,最壞的可能就是孩子由此對父母產生一種逆反心理。這樣勸孩子,孩子很難改正自己的錯誤或者聽從父母良好的建議!

在成人的世界裏,人們常說“責難別人的時候,不要把人逼得沒有退路”,一旦沒有了退路,被責難的人雖然在道理上明白為什麼會如此,但在感情上卻形成對立,有時甚至進行反抗,孩子同樣如此。家長對孩子進行批評是為了抑製孩子的不良行為、不良品德與不良學習態度。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要正確運用批評的心理學原則與心理藝術,否則就可能適得其反。

除了批評不可過度之外,父母批評孩子時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保全孩子的麵子,做到適當的提醒

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最優秀的,為此,他們不能忍受孩子犯錯誤,大到考試成績是否理想、小到扣子是否係好,頭發是否梳理成父母喜歡的發式,一切的一切,他們都要插手。事實上,隻要孩子不是犯錯過大,對一些不符合父母標準的小錯誤,父母可以加以提醒,但不需要橫加指責。過多地指責會使孩子常常處於無地自容的境地,尤其是在生人麵前斥責孩子,對孩子的打擊更大。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形成一種消極的思想,如“我不行”、“我幹不了”等,埋下自卑的種子。對於小錯誤,父母應當保留孩子的麵子,做出適當的提醒。對於大錯誤,父母同樣應該注意孩子的心理承受力,防止批評過度。

2.不要不問青紅皂白就亂加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