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父母怎樣勸,孩子才肯改(1)(2 / 3)

誤區五:威嚇式的批評

女兒把玩過的玩具隨便一放,又去玩其他玩具了。媽媽假裝要把這些亂放的玩具拿出去全扔了,對女兒說:“你不整理我就全扔掉!”整理收拾自己的東西對大人來說也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對孩子來說更是一個很難養成的習慣,媽媽應該對孩子更加耐心一些。用“扔掉”之類的威脅其實並不能起多大的作用,孩子很快就會知道,媽媽隻是說說而已。

誤區六:邊動手,邊動口

兒子非常調皮,爸爸養成了邊動手、邊動口的習慣,他總是一邊打兒子,一邊朝兒子嚷嚷。於是,不久之後兒子也學會了打人,在幼兒園裏把小夥伴給打了……

誤區七:喋喋不休的批評

兒子吵著要在睡覺前吃糖,媽媽生氣了:“都睡覺了,還吃糖,你這個孩子真難纏!把手裏的糖給我放下!你到底聽不聽我的話……”兒子不明白媽媽究竟在說些什麼,孩子不知道他錯在什麼地方。媽媽不如隻說一句“睡覺前吃糖牙齒會疼的”,如果孩子經曆過牙疼,那麼他就不會堅持了。如果孩子不知道什麼是牙疼,那就告訴他,牙齒會疼得咬不動東西,當然再也吃不了糖了。

父母批評孩子時,應注意掌握一些技巧:

1.低聲

父母應以低於平常說話的聲音批評孩子,“低而有力”的聲音,會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傾聽你說的話,這種低聲的“冷處理”,往往比大聲訓斥的效果更好。

2.沉默

孩子一旦做錯了事,總擔心父母會責備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對待批評和自己所犯過錯也就不以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裏反而會緊張,會感到“不自在”,進而反省自己的錯誤。

3.暗示

孩子犯有過失,如果父母能心平氣和地啟發孩子,不直接批評他的過失,孩子會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願意接受父母的批評和教育,而且這樣做也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4.換個立場

當孩子惹了麻煩遭到父母的責罵時,往往會把責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責罵。此時最有效的方法,是當孩子強辯是別人的過錯、跟自己沒關係時,就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個人,你會怎麼解釋”,這就會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別人,該說些什麼?並發現自己也有過錯,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責任嫁禍他人的做法。

5.適時適度

幼兒的時間觀念比較差,昨天發生的事,仿佛已經過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剛犯的錯誤轉眼就忘了。因此,父母批評孩子要趁熱打鐵,不能拖拉,否則就起不到應有的教育作用。

孩子該批評時,父母怎樣說

培養最聰明的孩子

勸告孩子改正錯誤時,父母應避免每次都用同樣的語言,也不要大聲責罵,因為孩子對同樣的刺激會產生“免疫力”,對高聲的訓斥則會報以更加尖利的哭鬧。

據統計,現在的年輕人常對父母說的3句話是:“吃飯”、“給錢”和“討厭”;現代父母管教孩子時的三大用語是:“去做功課”、“早點休息”和“把電視關掉”。大多數父母每天都會不斷重複這3句話,次次都用同樣的話去教導和要求孩子,這對孩子毫無意義。連續給予同樣的刺激,隻能造成心理性的習慣,使人對刺激失去感覺,最終會產生所謂的“心理性惰性化”作用。

對於批評或勸告的道理,我們舉例說明。很多人都聽到過火車站裏的廣播。旅客在車站經常可以聽到“請站在白線內側”或“下車時請不要忘帶自己的傘”等廣播,內容和語氣永遠不變。正因如此,造成了旅客的心理性習慣,失去了提醒的效果。為什麼總是重複同樣的話呢?改變一下說法,或許更能引起旅客的注意。就以“請別忘了帶自己的傘”為例,如果改成“剛才接到車站的通知,據說已代收了一百多把顧客遺忘的傘。請大家別忘了……”相信多少能引起旅客的注意。如上所述,刺激一旦變得單調,就會完全失去效果。因此,父母勸告孩子改正錯誤時,應避免每次都用同樣的語言去責備,要不斷地改變說法,在這方麵要下點工夫。比如,把“早點去睡覺”改為“現在幾點了?你明天早上幾點起床?”或“哥哥已經睡了”等,效果就會大不相同。

批評責備孩子的另一個語言技巧是語氣平和。一邊是大聲哭鬧的孩子,一邊是同樣尖厲聲音訓斥的母親;每遇到這種情景,就讓人聯想起下麵的一項研究。美國康乃爾大學的語言研究小組與美國海軍共同合作,試圖從心理學角度證明《聖經》中“溫和的問答可消除憤怒”這句話的真實性。這項研究最初的目的,是想調查發布命令時最合適的聲音高度。他們使用電話和艙上的傳聲筒,用各種高度的聲音進行提問,結果顯示,發問人的聲調越高,答話人的聲調就越高,否則,就相反。類似的,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霍布蘭特所進行的研究也表明,溫和的講課方式比辯論式、演說式的講課方式更能提高學生的理解程度。這些研究給教育者一定的啟示。即麵對大聲哭鬧的孩子,若母親歇斯底裏地提高聲音去責備,哭聲隻能越發尖銳。甚至可以說,母親的高聲調才是孩子大聲哭叫的原因。事實上,母子間的這種爭執會越來越嚴重,一直持續到有一方精疲力竭為止。相信大家都見過這種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