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經常犯錯誤,父母的勸告和批評是必要的,但態度一定要誠懇。優秀的父母絕對不做傷害孩子自尊心的勸說和批評,他們善於運用技巧滿足孩子的自尊心,更好地批評教育孩子。另外,批評孩子後,父母要記得張開雙臂擁孩子入懷!父母一定要做好批評之後的善後工作,這樣做孩子才肯聽從父母的建議並改正自己的錯誤。
父母怎樣批評,孩子才肯改
培養最聰明的孩子
孩子一旦做錯了事,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會緊張,會感到“不自在”,進而反省自己的錯誤。
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這樣尷尬的情況:孩子受不了一點批評或者批評後孩子不以為然、我行我素,甚至頂嘴。當孩子經常不接受你的批評時,作為家長是否應該從自身的角度好好反思一下呢?批評孩子一定要讓孩子做到心服口服,這樣才能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所以批評孩子時一定要講究方法。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一段話,他說:“在教育孩子時,批評比表揚還要高深,因為批評一定要講究方法,這是一門藝術,你用得好它比表揚的效果還有用。”因此,在教育孩子上,處處留心皆學問。
談到批評,我們首先要強調一點:不可輕易對孩子進行批評,父母不要濫用批評來教育孩子。濫用批評的結果是沒有真正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反而引起了負作用。我們隻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批評孩子,批評孩子與否,家長要有一個清晰的把握。
父母在批評孩子之前要了解清楚事情的原因,不能偏聽偏信,在沒有證實、孩子沒有承認的情況下草率地批評孩子,隻會使孩子感到委屈,也有損於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如果孩子隻是因為不小心造成了一個錯誤,而這個錯誤本身並不大,比如孩子不小心碰翻了一杯奶或打碎了一個杯子,那麼父母也沒有必要小題大做,為這樣的事情去批評孩子。在這種情況下,父母隻要淡淡地說一聲:“拿抹布把奶擦掉。拿掃把把玻璃掃掉。”讓孩子自己收拾殘局就可以了。有時當孩子犯了錯誤時,父母不妨假設一下,如果我是孩子,我會怎麼看待這一錯誤。當孩子玩沙土、玩泥巴時,家長首先想到的是不衛生,想到的是這一行為會把衣服弄髒、弄破,給自己帶來麻煩。而孩子卻覺得這一活動給他帶來了無比的快樂,這是一種百玩不厭的遊戲。如果家長能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的話,一定不願掃孩子的興。
如果孩子因為對某一事物好奇,抱著做試驗的想法做出錯事來,這種情況下也不要批評孩子,而應該引導孩子的好奇心。比如幼兒園的一個小男孩,發現自己的毛巾上出了一根線頭,他覺得很好奇,便拉了拉這線頭,線頭越拉越長,他想弄個究竟,就不斷地往外抽線,以至於弄壞了毛巾。老師沒有批評他,問清他的動機後,給他講述了毛巾是怎樣做出來的。既保護了他的好奇心,又讓他懂得了不少道理。雖然孩子可能會把事情越弄越糟,但基於孩子的動機,家長不應該批評他,而應該鼓勵他做進一步的探索。
當家長和孩子發生了分歧,孩子堅持己見,在這種情況下家長不應該為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而批評孩子,相反應該尊重他們的意見,讓孩子有權決定他們自己可以決定的事情,如:今天穿什麼樣的衣服;穿衣服時是先穿上衣還是先穿褲子;寫字時使用紅色的筆還是藍色的筆等。
選擇什麼樣的批評方式和時機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父母要想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就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抓住恰當的教育時機並選擇適當的方式進行,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對於批評,很多父母會進入批評的誤區:
誤區一:任憑自己的情緒,對孩子發火
媽媽看到孩子在廚房玩碗筷時,如果自己心情不錯,就會很隨和地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但在她很忙的時候,她就大聲朝孩子嚷嚷:“趕緊放下!知不知道這樣很危險,會打碎的!”幾乎所有的媽媽都會有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這樣也最容易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一個好媽媽在麵對孩子的時候,首先應該是心情舒暢的。如果是對孩子危險的事情,要嚴肅地、明確地告訴孩子。
誤區二:不問原因、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
兒子爬上椅子去拿高處的剪刀,媽媽馬上對兒子說:“快給我下來,你在幹什麼?”然後,一邊責備孩子,一邊把他拉到門外,“砰——”地一聲關上了門。
媽媽應該為孩子準備一把他專用的安全剪刀,鼓勵孩子學習使用安全剪刀的方法,隻要孩子在擺弄剪刀的時候,媽媽在一邊看著,孩子就不會有大危險。
誤區三:不分時間、場合的批評
兒子和小夥伴一起在院子裏玩耍,因為急於出來忘了穿外套,被追出來的媽媽一通責罵。這種不分時間、場合的批評,讓孩子很不能接受,親子關係也因此惡化。
誤區四:貼標簽、翻舊賬的批評
兒子因為做錯了一道題,爸爸就隨口說孩子笨,還把孩子過去的所有錯事重新數落一遍。這樣會讓孩子反感,覺得自己隻要犯了錯誤,就永遠無法擺脫,既然擺不脫,改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