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總是想要孩子向自己道歉,但是你想過向你的孩子道歉嗎?難道你就沒有一點錯誤!當父母因誤解孩子的言行而指責孩子,後來明白不是原來那麼回事的時候;當父母不小心使孩子受到傷害時……都應該向孩子道歉。父母向孩子道歉,孩子就會意識到受到了父母的尊重,自己同樣要尊重父母、信任父母。所以,學會向孩子道歉也是取得孩子信服的方法之一。
一個周末的傍晚,劉星的媽媽剛收拾完家務就聽到劉星“我回來了”的叫聲,媽媽抬頭望一下鍾,不對呀,才7點。
媽媽問:“怎麼這麼早就回來了,不是說要練到九點鍾嗎?”
“我忘了帶台詞本。”劉星一邊說,一邊走進自己的房間。媽媽緊追不舍地問:“其他同學呢?”
劉星不緊不慢地說:“都還留在學校練呀!”聽到劉星漫不經心想把自己不參加排練的事敷衍過去,媽媽火氣來了,說:“開始也是你自己願意參加班裏組織的國慶節文藝演出的,現在又不好好練,我覺得你應該現在帶上台詞本趕到學校,起碼還可以練個把小時。”
劉星本想再說點什麼,看到媽媽生氣的樣子默默地到房間帶上台詞本轉身就要走。這時天色突然陰暗下來,媽媽提醒說:“帶雨衣去吧,好像要下雨了。”
劉星奔回自己的房間又跑出來說:“找不著雨衣,不帶了。”說完就去推自行車準備走。媽媽又說:“那也要帶一把傘,算了吧,你今天就不要去了。”媽媽聽見沒人回答,到戶外看時,雨開始下了,劉星頭也不回地走了。媽媽不得不拿著雨傘去追。雨越下越大,媽媽身上全部被雨淋透了,追了一陣,看見劉星在橋下避雨,早已成了落湯雞。媽媽看到劉星這副模樣又心疼又氣憤地大聲說:“你就這樣和我賭氣是吧?趕快跟我回去。”
回到家母子倆都擦著頭發各自換衣服去了。媽媽一邊換衣服一邊想:孩子隻是排練提前回了家,真有那麼可惡嗎?為什麼要這麼對他發火呢!孩子要不是生氣,也不會跟我賭氣,冒雨去學校。衣服換完後媽媽的心情也平靜下來了。媽媽出來看見劉星不在自己的房間,推開浴室門卻看見劉星坐在地上低聲抽泣。媽媽走進去,蹲下來摟摟兒子,輕輕對他說:“剛才可能是媽媽不對,不該發火,媽媽向你道歉。”聽媽這麼一說,劉星的淚水像決了堤的洪水似的,一串串流了下來,媽媽靜靜地等他哭夠了說:“你先洗澡,洗完了再告訴媽媽是怎麼回事。”
不久,劉星從浴室出來說:“媽媽,我洗好了!”媽媽聽他的聲音,再看他的表情,知道孩子得到了宣泄,心情已放鬆了。
媽媽說:“過來,跟媽媽說說為什麼跟我賭氣,是我哪裏做得不對嗎?”
劉星說:“我的那個搭檔因生病沒有來,我演的那段節目是兩個人合演的,少了一個就沒有排練的意義,所以老師說,我也可以看看台詞,也可以提前回家,我正好忘了帶台詞本,就先回來了。”
媽媽聽後對劉星說:“劉星,媽媽真對不起你,沒了解情況亂發火,你能原諒媽媽吧?”劉星說:“我也不對,沒有一開始就向你說清楚,也許說清楚了你就不會發火,我也不該跟你賭氣,冒雨跑出去,害你衣服全部淋濕了,我也應該向媽媽道歉。”
當孩子闖禍後,一些父母一時感情衝動,往往會對孩子進行不當的、過重的批評或懲罰。事後父母發現自己確實有錯時往往感到後悔,這時父母應該勇於真誠地向孩子道歉,用自己的行動補救過失,取得孩子的諒解和信任,這對引導孩子更好地走自己的路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在現在的家庭教育中,家長如果從不向孩子承認自己的缺點、過失,孩子就會產生“父母永遠正確而實際上總是出錯”的觀念。久而久之,對父母正確的教誨,孩子也會置之腦後。如果對孩子做錯事後,父母能鄭重向孩子認錯、道歉,孩子就會看到承認錯誤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就會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嚐到原諒別人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