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一定要讓孩子心悅誠服,這樣父母的教育才能起到作用。首先,父母要注意自己的態度,居高臨下的恐嚇隻能讓孩子口服心不服,春風化雨式的管教才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所以,父母要牢記:為了自己的孩子學有所成,父母對孩子實施一定的管束是十分必要的,但要做到管之有方、管之得法、管之有度。
父母怎樣做孩子才服管
培養最聰明的孩子
溫和的態度是一個人良好修養的體現,是一種藝術的體現,溫柔的眼神、微笑的表情拉近了與孩子的距離,使孩子樂於接受父母的教育,使孩子信服父母的主張。
要達到良好的教育管理溝通效果,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是很關鍵的。如果父母在孩子麵前總是處於居高臨下的地位,總是以一副威嚴的麵孔麵對孩子,以嚴厲的語氣對孩子講話,無形中會使孩子產生畏懼的心理,從而不敢和父母交流,有的孩子甚至還會產生反抗的心理。這樣不但達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而且會阻斷親子間的溝通。因此,想要達到真正良好的教育效果,父母溫和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李明是個非常調皮的男孩,上小學三年級。放學後,李明總是不做作業,放下書包就跑出去玩。為此,父母總是訓斥他,有時還打罵他,可他卻總也不改這毛病。有時在父母的訓斥下李明被押回家,勉強坐下來做作業,可是很長時間作業也做不完,而且做得馬馬虎虎,錯誤很多,父母拿他也沒辦法。
有一天,飛飛的小姨到他家來,正好看到飛飛的媽媽因為做作業的事在訓斥飛飛,可飛飛很倔強,不管媽媽怎麼說,他就是不開口,也不去做作業,氣得媽媽要打他。小姨見此情景,對飛飛的媽媽說:“姐姐,把孩子交給我吧,我來和他談談。”飛飛的小姨是位老師,她把飛飛帶到他的房間裏,摸著他的頭問:“飛飛,在外麵玩得開心嗎?”
飛飛說:“不是特別開心。”
小姨問:“那媽媽讓你做作業,你為什麼不做?”
飛飛委屈地說:“媽媽對我太凶了,總是罵我,有時還打我,我就是不做,故意氣她。”小姨問:“那你覺得完成作業再去玩好,還是玩過再做作業好呢?”
飛飛不說話,小姨又說:“你是不是也覺得做完作業再去玩,心裏沒有壓力,也不用聽父母的責備,會玩得更開心?”飛飛點點頭。
小姨說:“我知道,飛飛是個懂事的孩子,聰明也愛學習,就是媽媽不催,你也會主動完成作業的,是不是?”飛飛沒說話,而是走到書桌前,打開書包,開始做作業,而且特別認真。飛飛的媽媽由此認識到了自己以前的做法是錯誤的,由於對飛飛粗暴的態度讓孩子反感自己,越來越不聽自己的話。從此以後,飛飛的父母改變了態度,不再嚴厲地責備他,而是以溫和的態度對待他,飛飛反而聽話了,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父母以溫和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孩子才願意接受,這是對孩子人格的尊重,也體現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藝術。
1.溫和的態度能使孩子感到愛和溫暖
父母以溫和的態度對待孩子,孩子在麵對父母時就不會因為害怕父母而緊張、恐懼,也不會因為反感父母的訓斥而產生對抗甚至仇視的心理,孩子會用一種平靜的心情和父母交流,會認真聽取父母的意見,按父母的要求去做。
2.溫和的態度使孩子沒有心理壓力,願意向父母吐露心聲
父母以溫和的態度對待孩子,與孩子平等地交流,孩子覺得自己受到了父母的尊重,而且父母溫柔的眼神、鼓勵的話語讓孩子產生傾訴的欲望,使孩子會把自己內心的想法都告訴父母。
3.溫和的態度是和孩子交流的一種藝術
態度體現了一個人的修養,與人交流時用什麼樣的態度,體現了一個人的修養如何,即使是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也不可忽視這個問題。溫和的態度是一個人良好修養的體現,是一種藝術的體現,溫柔的眼神、微笑的表情拉近了與孩子的距離,使孩子樂於接受父母的教育,使孩子信服父母的主張。
專製“管”不出好孩子
培養最聰明的孩子
父母不要用“專製教育”,而要善待孩子的不服管,把他們的思辯和不講禮貌區別開來,讓他們在爭辯中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對與錯,從而更堅定自己的正確想法。
對待孩子采取簡單粗暴的專製管教形式,事事都要過問和幹涉,希望孩子越溫順、越聽話越好,不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剝奪孩子說話的權利,一味讓孩子聽話……過分的管教恰恰會害了孩子。
每一個人都有說話的權利。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得到過這種權利,特別是孩子,常常受到父母專製的對待。當他受到批評、指責時,他們的解釋和辯解常常被這樣的話打斷:“你不要辯解了,這沒用”,“閉上你的臭嘴”,“你又開始撒謊”。這些話幾乎在很多家庭和學校都可以聽到,人們習以為常,不再奇怪。但是,一個人受到批評和責罵時,他為什麼不能辯解呢?這從道德和法律上都說不過去。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一般會本能地產生委屈的感覺,進而傷心、怨恨。他會把這種委屈發泄到其他的對象上或者去想各種好玩的事情來擺脫這種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