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芳今年上小學五年級了,她覺得自己是個很懂事的孩子,可媽媽卻認為她是個愛頂嘴的孩子。美芳認為自己很冤枉。有一次,美芳做完各科作業後打開電視,媽媽突然發現電冰箱的門沒有關緊,就怒氣衝衝地說她:“你看你,又忘記關緊冰箱門!”美芳隨口回答了一聲“不是我”就接著看她的電視了。媽媽看美芳還在看電視,更加生氣:“不是你,還有誰?誰整天忙著看電視,什麼也不顧!”美芳覺得很委屈,便忍不住跟媽媽爭起來:“你憑什麼說是我幹的?你看到我沒有關嗎?今天我根本就沒有開過冰箱!再說,我寫完了作業,看電視也沒有影響誰,你衝我吼什麼?”媽媽氣得連說:“你看,你還頂嘴!”於是母女倆誰也不服誰,一場激烈的爭吵就這樣開始了。
孩子要對某件事進行辯解,而時機又不合適,聰明的父母應該這樣說:“你有辯解的權利,現在我很忙,但我一定會聽你的解釋,等我有時間咱們再慢慢談,好嗎?”想想吧,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大旱逢甘露”,他不但不委屈、怨恨,反而信心大增,並會想自己是不是有什麼地方的確做得不妥。
受委屈的孩子很少去反省自己有什麼過錯,因為憤怒和不平占據了他的心靈;而被感動的人常常反省,因為感動增加了他內心的勇氣;從現實的方麵講,難道有哪位父母真的希望孩子長大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而不辯解嗎?不,那時他的母親一定會尖叫著說:“你為什麼不辯解?”孩子的這種權利受到尊重,一般會增強他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他反而會注意別人的權利是否也被自己尊重,從而自治能力增強。
孩子的不服管在某種程度上能防止一些不良心理的形成。孩子的不服管,是他們對大人“不合理”要求的公開抗爭,也是一種心理宣泄。這樣的孩子不會有畏縮心理、壓抑心理及懦弱、保守、逆來順受的性格。生活中,乖孩子最討父母或其他長輩的喜歡,而不服管的孩子往往會遭到大人們的訓斥,甚至被剝奪辯解和說明的權利。父母的這種專製作風,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一係列危害。
1.產生逆反心理
生活中有的孩子犯了錯誤,試圖找出理由為自己辯護,其目的無非是為求得父母對自己的諒解,這種心理很正常,也是孩子鼓足了勇氣才這樣做的。如果父母武斷地加以“打擊”,孩子會認為父母不相信自己。對父母的這種“蠻橫”做法,孩子雖不敢言,但心不服,以後孩子即便有更充足的理由也不會再申辯了。孩子一旦形成了這樣一種心理定勢,父母的批評就根本無法接受,還會把父母的訓斥當作耳邊風。
2.形成認識障礙
一些犯了錯誤的孩子,因為沒有真正認識到錯誤而與父母爭辯。而這時父母簡單粗暴地不給孩子爭辯的機會,不讓其通過“辯”來分清是非,根本性的問題其實沒有真正解決。由此,孩子的認識就會逐漸產生偏差。
3.扼殺新思想
一個不服管的孩子,往往能將是非、善惡權衡在自己的評判標準上,顯示了不惟命是從、求實明理的思想特質。許多孩子正是在有所聽和有所不聽的過程中,逐步學會了認識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而父母“必須聽話”的高壓使孩子產生了唯唯諾諾的心理,這讓他們以後如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處理問題呢?
教育專家認為,專製的家庭隻能培養出唯唯諾諾的庸才,民主的、平等的家庭才是產生具有獨立意識的科學創新人才的搖籃。
敞開心扉讓孩子接納自己
培養最聰明的孩子
父母應向孩子敞開心扉,談談自己的夢想、成功和失敗,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在交流中傳導給孩子。
與孩子溝通,目的是要增進彼此的了解。有些父母隻顧向孩子說道理,惟恐孩子不明白似的,不斷解釋再解釋,或者不時教孩子“你這樣這樣做便行,那樣那樣做便好”。這些父母以為,將自己的見解和要求向孩子說清楚,讓孩子完全明白父母的意思,便是溝通。
其實,僅僅如此是不夠的,因為那隻是單向性的,目的隻想孩子能做到父母所期望的。這些父母是否想過:你們要求孩子聽話和了解父母的意思,但你們有沒有耐心傾聽孩子說的話?有沒有了解過孩子的想法?
溝通,要求父母主動地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向孩子剖白,同時也應多傾聽孩子的心聲,互相傾聽,互相了解。這樣,才能了解到孩子心中的所思所想,而後“對症下藥”,給予適當的引導,使孩子健康成長。父母在向孩子敞開心扉時,不妨從以下兩方麵做起:
1.讓孩子知道父母不是完人
父母在孩子麵前,不必刻意呈現最好的一麵。因為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和缺點,父母自然也不例外。孩子遇到煩惱、失敗與挫折而向父母傾訴時,父母不妨利用這個機會,坦誠地將自己的喜、怒、哀、樂種種情緒傾訴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