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孩子讀書不用功,媽媽無論責備或鼓勵,都是徒勞。孩子總是將媽媽的話當作耳邊風,每日放學回家,不是躺在床上睡覺,便是看電視。一天,媽媽又是苦口婆心地勸孩子專心做功課,孩子仍然是一邊做、一邊東張西望。媽媽看見孩子愛理不理的態度,越勸越氣憤,越想越傷心,不禁掉下眼淚,無奈地對孩子說:“是媽媽不好,媽媽沒有用,媽媽以後不會再向寶寶嘮嘮叨叨的了。”然後默默地返回自己的房間。想不到孩子聽到媽媽這番發自內心的話後,反而感動起來,走到媽媽的房間,搖著媽媽的手說:“媽媽不要再哭了,我知錯了,我以後會很用功地讀書,不會再令媽媽傷心了。”有時用這種表現內心難過的真摯態度教誨孩子,比惡言惡語或責罵會來得更有效。和孩子交心,就得讓他知道,孩子的喜怒哀樂也就是媽媽的喜怒哀樂,這一點在親子溝通中是不容忽視的。
2.讓孩子知道父母過去的事情
父母可以將自己失敗和挫折的經曆向孩子坦言相告:自己曾有過什麼抱負、夢想與目標,曾經因為自己所犯的錯誤而付出過多少代價;怎樣由許多失敗、痛苦,而累積到經驗,終於走向成功的道路,等等,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向孩子盡情傾訴,將上一代的閱曆與經驗,灌輸到孩子的思想中去。假如你幼年時代家境清貧,沒有機會受教育,最後憑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大學課程,成為一個出色的教師的話,你應該這樣告訴孩子有關你的奮鬥史:
“爸爸(媽媽)小學畢業後沒有機會再繼續讀中學,隻有一邊工作,一邊在夜校上課,有時假日和晚上的睡眠時間,也要用來溫習書本。爸爸還要儲備一筆生活費給家裏人,然後辭去工作,專心應付考試,最後才讀上了大學。爸爸領悟過沒有機會讀書的苦處,於是決定大學畢業後,要做一位好老師。”
孩子會很專注地聽你的細訴,並會受你堅毅不屈的精神熏陶的。當然,你也可以告訴孩子,你小時候曾經夢想做一個出色的足球運動員,可惜因一次意外,弄傷了足踝,令你好夢難圓,因此變得自暴自棄,且消極悲觀,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幸好得到體育老師的幫助,重新培養起對其他類型運動的興趣,從而體會到人生不如意的事,會經常發生在每一個人的身上,隻要積極麵對,便可處之泰然。
孩子會從你一點一滴的經曆中,領悟到許多做人處事應有的態度,不會因為你的過失或夢想無法達到而小看你,進而更加積極主動地配合你的引導與教育!
尊重孩子的個人隱私
培養最聰明的孩子
尊重孩子的隱私權,給他們一個自由的空間,這樣做並非放任自流,而是對孩子的隱私給予充分的關注和積極的引導。
有一位父親有一次未敲門就進入兒子的房間,兒子竟惱怒地大聲問道:“有什麼事?為什麼不敲門進來!”這位父親十分傷心:“白養這麼大了,怎麼這樣對待我。”可是兒子在自己的日記中卻這樣寫道:“我看書寫作業時,有時學著學著,感到背後喘氣聲,猛一回頭,發現爸爸正在偷偷地看我。每當這時,我就覺得自己像做錯了事,氣得跟他們吵。對他們不敲門進房間我特反感,每個人都要尊重別人的想法,父母也不例外。”這種現象極為普遍。父母與孩子交流方麵的衝突日漸突出。
隨著孩子的長大,成人對孩子的擔心,慢慢轉變為不放心和不信任。於是一些父母偷聽電話、偷看日記,甚至用雇私人偵探“跟蹤”的辦法幹涉孩子的生活。孩子之所以要求父母“請勿打擾”,根本原因在於父母無視孩子的存在,不尊重孩子的人格與自尊,“看”著孩子學習,引起孩子的反感。這表明孩子需要父母的尊重和理解,他們也有自尊。
一個女孩子在傾吐成長的煩惱時,在寫給某青少年心理谘詢所的信中寫道:“老師,我是一名初二學生,我有一個很大的煩惱,那就是媽媽老是要私拆我的信件。我有不少朋友,比如小學裏的、外麵輔導班裏認識的、一起排練節目的,等等。平時學習太緊張了,我們就寫信聯係。可是信一寄到家,我媽媽就要拆開來,先看看,然後才肯給我。我說了她好幾次,她就是不聽。我感到自己已經不再是過去的小孩子了,應當擁有自己的交友領域了,所以我感到媽媽這樣做是不尊重我。那天,媽媽拆看了我的來信後,一邊把信扔給我,一邊說:‘哼,你現在什麼也不告訴我了,我看你瞞得了我。’天哪!我有什麼東西要瞞著她呀!老師,你說我媽媽這樣做,我該怎麼辦?”
處於十四五歲花季的孩子,為什麼十分反感父母偷看他們的日記、私拆他們的信件,為什麼總愛在家中自己使用的抽屜上鎖上一把鎖?似乎有什麼不宜公開的秘密,或者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父母正是因此而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