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是他們獨立意識和自尊意識的一種體現。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出現了一些新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父母的依賴減少,獨立意識強烈,成人化傾向明顯,希望別人尊重他們的自主性、獨立性;隨著生活領域的擴大,知識信息的增多,他們的內心變得敏感起來,感情變得細膩起來,許多想法開始在內心翻騰,原先敞開的心扉開始漸漸關閉,有了自己的隱私;而且,即使有不少話想說,但觀點已經與長輩不一致了,於是他們與父母的心理溝通明顯減少,轉而向“心愛的日記本”大量傾訴內心的“秘密”,或者在信件中訴說內心的感受。
因此,他們往往會把日記本視為不許別人染指的珍寶,並用“鎖”劃出他人不可隨意進入的內心世界的“警戒線”。這是獨立意識和自尊意識的體現,是孩子走向社會的前奏曲,對處於青春發育期的孩子的身心健康關係重大。然而,有的父母往往出於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千方百計地窺視、探測孩子的隱私,沒想到這種“愛心”卻侵犯了孩子的隱私權,成為阻礙其心理健康成長的絆腳石。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往往會有許多孩子不願向父母說的秘密。擁有秘密是孩子成長的營養品,對孩子來說,秘密往往與責任緊密相連,並且要獨立承擔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秘密的“水晶人”是永遠長不大的,擁有秘密並能恰當處置是孩子走向獨立的標誌。
而許多父母往往處於一種尷尬的境地:一方麵希望孩子能夠獨立,一方麵又想了解孩子的所有秘密,生怕孩子脫離自己的監管會成為脫韁的“野馬”。這其實是不信任孩子的一種表現。如果采用偷看孩子日記等方式則更是虛偽的表現。
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發現,近30%的中小學生日記和信件被父母偷看過。難怪有位中學生在給孫雲曉老師的信中寫道:“我想用世界上最大的聲音,告訴所有不信任我們的人:請信任我們!路是我們的,人生是我們的,生命是我們的。我們能夠自己裝點人生。大人應該給我們一些機會,讓我們也試一試,不做一個永久的觀眾。父母老是說:‘我想了解你的想法。’可是他們知道歸知道,但並不按我們的想法去安排。這樣的理解等於零。”因此,作為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秘密,尊重孩子的隱私。虛偽的、不光明的行為隻能培養出更加虛偽的孩子,誠實要靠誠實來感染,了解孩子並不等於掌握孩子的全部秘密。
毫無疑問,保護孩子的“隱秘世界”是對孩子的尊重,父母也會因此贏得孩子的敬重和愛戴。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對待孩子的隱私和秘密呢?
1.用心了解,掌握孩子的蛛絲馬跡
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一些不健康的因素在悄悄地腐蝕著孩子的心靈。如養成抽煙喝酒的不良嗜好,結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晚間外出甚至徹夜不歸、早戀等一些品行變化和心理動態,父母應及時觀察和掌握孩子的這些“隱秘世界”的蛛絲馬跡,以利於正確的引導。
2.理解溝通,尊重孩子的自尊自由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獨立人格的形成,孩子的“保密性”越來越強,如寫日記和書信,與同學交往和談話內容,都不願主動地向父母透露。這時的父母,可以經常主動地找孩子交談,達到與孩子情感上的溝通,營造家庭中平等、民主、理解、寬鬆的行為模式,使孩子感到自己和父母之間不僅僅是血緣上的親子關係,更是生活中可以信賴的朋友。這樣一來,孩子也很願意把自己心中的秘密告訴父母。
3.有的放矢,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盡管孩子的自主意識增強,但正確的人生觀尚未形成,是非觀念不強,缺乏自我克製的能力,正值成長的心理危險期,所以在處理諸如學業、情感、人際關係、生活等許多方麵,還不可能把握好尺寸。因而父母在細心觀察孩子的思想動態,掌握孩子內心隱秘的同時,要根據其性格、愛好等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培養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當孩子有了自己的愛好、理想甚至異性朋友時,更應循循善誘,加以引導。使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把握自己的思維、生理和內心隱秘,規範自己的品德和人格,使自己學會如何去辨別朋友、增進友誼、處理矛盾,並不斷排除和修正內心隱秘世界中非健康的因素。當然,父母還要允許孩子“保密”。內心的秘密是每個正常人具備的基本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講,尊重孩子的“隱私”,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
父母要了解孩子對“受人尊重”的需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隱私和秘密。
尊重孩子的價值取向
培養最聰明的孩子
父母教育孩子,必須尊重孩子的心靈世界,尊重孩子正當的價值取向,培養孩子自由的精神。
心理學家馬斯洛的5個層次理論認為,人在滿足了生理本能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以及自尊需要後,需要就會達到更高的層次——自我實現的需要。這個過程是自然的,有順序的。當滿足了孩子生存以及基本情感需要後,孩子也有自我實現的高級情感需要了。孩子的自我實現需要主要的表現就是他們的價值取向。比如孩子希望按自己的要求去學習生活,他覺得人活著要有自由,這就是一種價值取向;有的孩子覺得活著要有責任心,要想辦法報答爸爸媽媽,這也是一種價值取向。孩子認為這個世界是好是壞等觀念都是孩子的價值取向,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價值觀,父母應尊重孩子的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