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有鄭陽最喜歡看的電視劇,小鄭陽趕緊把作業寫完,便打開電視看了起來。可是這時,爸爸喜歡看的足球賽時間到了,爸爸走了過來,厲聲對鄭陽說:“作業做完了嗎,就來看電視?”鄭陽回答:“做完了。”爸爸又說:“做完了就沒事了,回房間看書去。”鄭陽無奈隻好扔下了遙控器。
爸爸拿起遙控器,換到了體育頻道,心滿意足地看了起來。鄭陽從門縫中聽到了體育比賽的聲音,非常氣憤,跑出來質問爸爸:“你不讓我看電視,你為什麼要看?”爸爸對鄭陽這突如其來的質問,沒有一點思想準備,他先是一愣,緊接著就提高嗓門,瞪著可怕的大眼珠子凶神惡煞似地吼道:“我為什麼要看?因為我是你爸爸,你趕快給我回你房間去?不然……”說著,就舉起了大巴掌,嚇得鄭陽不敢吱聲了,溜回了自己的房間。鄭陽回到房間,感到很委屈,他不明白:難道爸爸就可以不講道理嗎?就可以對兒子稱王稱霸嗎?
顯然這位爸爸的做法太不民主了。在民主的家庭中,通過親子間有效溝通,孩子會變得合作、友善、自控,有較好的適應能力,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孩子的獨立性、積極性、首創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形成,孩子會更活躍、開朗而外向。
魯迅先生曾說過這樣的話:“他們以為父對於子,有絕對的權力和威嚴;若是老子說話,當然無所不可,兒子有話,卻在未說之前早已錯了。”而今天,有些父母的封建思想還很嚴重,他們仍舊認為自己是“一家之主”,享有特權,可以對子女任意發號施令。對待子女的質疑,他們的回答是:“因為我是爸爸(媽媽),我說不行就不行。”他們對子女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想怎樣處置就怎樣處置,不允許子女辯駁。這對子女勢必造成不良影響。有些孩子好逞威風,以強淩弱,跟家長、老師頂撞,這些往往是由於他們在家裏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和強權的壓製,而出現的一種尋求平衡的變態心理。他們是用這種“蠻不講理”作為對家長“蠻不講理”的一種發泄或報複。
一些家長常困惑地問:“為什麼孩子有話不願意對我說?”其實原因就是這些家長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因此孩子們尊敬他們,但卻無法理解他們,總覺得跟父母缺少“共同語言”。如果父母期望孩子接受自己,想創造民主、和諧、友好的家庭環境,就必須平等地做孩子的朋友,要做孩子的朋友,家長就應該了解孩子、理解孩子。而平等交流是了解、理解孩子的最好手段。
弗蘭克和傑克琳是美國阿肯色州的自由職業者,他們在教育孩子方麵下了很多工夫。他們說自己一直在努力為孩子提供一種民主的家庭氣氛,他們和孩子的關係就像朋友一樣友好親密。他們把孩子描述理想的作文保留下來,把孩子的學習成績、身高等按逐年變化繪製成曲線圖,從小就教他們唱歌、遊泳、劃船、釣魚,帶他們到博物館參觀、看展覽、看歌劇,有空還帶他們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鮮空氣……在各種活動中,他們不因為自己是孩子的家長就說一不二,或擺出什麼都對、什麼都懂的樣子,而是做能給予孩子知識和歡樂的最知心、最親密、最可信賴的朋友。遇到比如搬家、換工作、買車之類的事情時,他們就會召開家庭會議,和孩子商量該怎麼做,還組織家庭音樂會,並將每個人唱的歌曲錄製在磁帶中。由於家庭氣氛民主和諧,孩子們生活得無憂無慮。
愛是家庭關係最基本的情感,人們很容易做到愛孩子,但很難做到尊重孩子。父母對孩子的愛首先要考慮孩子是否需要你的支持和幫助,否則,你的所作所為就可能使孩子覺得自己不被尊重。孩子長大後就會對父母一如既往的“愛”反感和拒絕。如果父母在愛中不加大尊重的比例,不增添民主的濃度,那麼,父母和孩子間很難有親密的關係,親子間也就很難實現有效的溝通,嚴重時會導致意想不到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