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父母怎樣帶,孩子才聰明(5)(2 / 3)

4.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進而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欠缺之處

隻有當孩子融入集體時,才能深刻地體會到業餘愛好的妙處。例如,當孩子參加一場文藝晚會時,看到表演得好的同學,就會感到羨慕,自己也想學會。經常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孩子就會經常受到刺激,就會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並激起強烈的改正欲望。

5.給孩子機會展示特長,讓孩子體驗成就感

當發現孩子在某一方麵的特長後,父母應試著幫孩子施展一下自己的特長。例如,孩子唱歌好,可以幫孩子報一個歌唱比賽,或者試著去參加電視節目;如果孩子作文寫得好,可以幫孩子向一些刊物投稿。這不僅可以擴大孩子的視野,還能讓孩子從中獲得莫大的成就感,更加激發孩子的興趣。

6.父母不可過於功利,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

孩子的每一種愛好,一旦有了名利的壓力,學起來就不那麼有趣了,還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

口才出眾的孩子最聰明

培養最聰明的孩子

隻要我們不去壓抑他們的說話欲望,尊重孩子的交往本能,注意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鼓勵孩子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孩子就一定能變成雄辯之才、社交能手。

大多孩子喜歡說話,像歡快的小鳥,“唧唧喳喳”個沒完,家長有時候不耐煩,因為小孩子說話的邏輯不清晰,用父母的話說就是:“說的亂七八糟”。但孩子在交往的過程中,口頭表達自然會慢慢清晰,與人交往越多,孩子的口頭表達會越豐富、越流暢,更有條理。

交往需要語言表達,孩子雖然所具備的詞彙還太少,語言功能尚未臻於成熟階段,表達能力不太好,可是他們卻渴望有成年人的表達方式。這種情況父母看在眼裏、急在心上,為了減輕孩子的負擔,常常搶著幫孩子說話:“別急,你是不是要告訴媽媽是……意思呢?”這種情形對孩子口才練習具有很大的殺傷力。小孩心裏有強烈的口頭語言表現欲,卻因父母的憐惜,把話搶著說去了,不但喪失了表現的機會,也挫傷了他的口頭表達欲望。

小孩子表達時思維力也不完善,會出現“語言誤用”的現象,有些父母對此很在意,這實在是多慮了。孩子的語言功能是日積月累而形成的,應順其自然。當孩子誤用語言時,不要勉強去糾正,若父母強用固定的語文規則,塞進孩子的自由想像中,則阻礙了孩子活潑的思考,破壞了孩子的想像力,同樣是對孩子說話欲望的壓抑,這並無好處。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嬰兒時期是拚命鼓勵他們說話。可一旦孩子學會說話,父母又會在無意中拿出成人的觀念來壓抑孩子的說話欲望。

一天晚上,媽媽邀請了幾個朋友在家裏吃晚飯,飯後,9歲的瑩瑩收拾桌子,而媽媽則和大人閑聊。瑩瑩很願意收拾桌子,但是邊幹邊不停地說話。即使沒有一個人聽她說,她也不住嘴。媽媽無數次打斷她:“瑩瑩,別說話!幹活的時候別說話!”情形變化多大呀!假如是在以前,如果瑩瑩邊幹活邊不停地自言自語,或者極力參與大人的談話,媽媽會表揚她的;然而現在媽媽卻經常告訴她:“小孩子應該安安靜靜,不說話。”這件事很有代表性,在許多家庭裏司空見慣。

小孩子有很強的表現欲,有時阻止他是很殘忍的。有時候父母因為世俗的習慣而壓抑孩子的表達,比如在餐桌上父母突然發威:“誰叫你吃飯時說話,真沒規矩!”相信這種話語常出現在東方父母身上,他們總是名正言順地阻止孩子在餐桌上說話。甚至晚上一家人在一起休息時,中國的父母慣用的方式是:“作業做完了沒有,去做作業!”很少與孩子交流。

如果我們不與自己的孩子交談,那麼就沒有人與他們交談。因為許多研究表明,學校無法有效地幫助我們的孩子發展口語能力。因此,孩子一旦學會了說話,大人讓他們自己連續評述身邊的事對於鍛煉口才是十分有用的。在晚上,一家人在一起,孩子們會不斷地傾吐白天的點點滴滴給父母聽,或是加入父母的話題中。若是在這種氣氛下阻止孩子說話,便會抑製孩子的表現欲。建議父母,為了讓孩子有被重視感,不要阻止他們說話,甚至可以加進他們的話題中,或是設計話題來刺激他們,以增進智力和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