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父母怎樣愛,孩子才快樂(4)(1 / 3)

孩子為什麼有了感激或不滿之情,都不表達出來,而隻是埋藏在心裏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孩子性格比較懦弱膽小。孩子膽小,性格比較懦弱,因而想說卻不敢說,即使被人欺負了也是悶在心裏,隻好自我安慰“沒什麼大不了的”,心想如果和對方理論,說不定還會吃大虧,更不好收場呢!

第二,孩子性格比較內向,不太敢和陌生人說話。平常請人幫個忙都覺得難以開口,更不要說當著對方的麵表達自己的感情了,所以隻敢在熟人麵前嘀咕幾句。

第三,過於善良。孩子很善良,很體貼人,當遇到不滿的事情時,想告訴對方,卻又害怕傷害對方,於是就想:算了吧,反正人都有缺點。

第四,不知如何表達。孩子很想說出自己的想法,卻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尤其是當表達對別人的不滿時,不知道怎樣說才能不讓對方生氣,害怕自己說錯話而惹來麻煩或失去朋友。尤其當孩子以前有過失敗的經曆,就會更加沉默。

第五,家庭教育的影響。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沒有耐心,總是打斷孩子的話,總是拒絕孩子的合理要求,或是經常吼孩子,等等。這樣,孩子在家受到了壓製,走出去後就更不敢說話了。

第六,依賴心理。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回到家後向父母傾訴,父母一聽,心疼極了,馬上跑去學校向老師、同學興師問罪,這樣就會讓孩子形成一種依賴心理:反正有爸爸媽媽幫我擺平,我就等著回家告訴爸爸媽媽好了。如此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越來越懦弱。

那麼父母該如何教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1.教孩子學會提要求

當孩子需要什麼物品或需要父母給予什麼幫助時,即使父母能夠覺察到,也不要主動給孩子買,而要引導孩子自己說出來並講明理由。例如,如果孩子想買一個新的鉛筆盒,不要主動給孩子買回來,而要試探性地問孩子:“你是想買鉛筆盒嗎?”如果得到了肯定的答複,在滿足孩子的要求時告訴他:“以後你想要什麼,或者想讓爸爸媽媽陪你玩,就要主動告訴爸爸媽媽,否則,爸爸媽媽怎麼會知道呢?”以此培養孩子的交流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2.讓孩子學會和父母談判

孩子對父母提出了某個要求,但父母認為不合理時,不要無條件地滿足孩子,也不要粗暴地拒絕孩子,而要耐心引導,讓孩子和自己談判。比如說,孩子要買一套新玩具,父母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你已經有好多玩具了,媽媽認為不需要再買了。如果你一定想買,就要告訴媽媽理由。如果你的話有道理,我就給你買。”這樣既可以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又可以讓孩子感覺到這樣東西是他努力爭取來的,因而會更珍惜,即使最後父母沒有給他買,也不會怨恨。

3.教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當孩子遇到麻煩時,父母不要立即出麵幫孩子解決,而要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比如說:孩子對好朋友不滿,抱怨好朋友做錯了事。此時,父母千萬不要幫著孩子說那個孩子的壞話,也不要打電話給那個孩子的父母。而要引導孩子說:“你既然這麼想,為什麼不問問他呢?也許你們之間存在什麼誤會呢!”

4.教孩子學會一些溝通的辦法

孩子的溝通能力不如成人,他們害怕出差錯,所以幹脆埋藏在心裏。要想讓孩子改變這一點,父母就應該教給孩子一些與人溝通的方法。比如說,老朋友做了一件讓自己不開心的事,父母可以教孩子這樣問對方:“我今天感覺很受傷,因為……我很想知道,為什麼你會這麼做呢?是因為我做錯了什麼嗎?”要教給孩子一些既能表達自己的觀念但又不會與對方吵起來的表達方式。平常,父母要多和孩子溝通,聽聽孩子的心聲,做好表率。如果孩子膽子實在太小,可以教孩子先以寫紙條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