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4年食品安全熱點事件專家解讀(1 / 3)

2014年食品安全熱點事件專家解讀

食事 健康

2015年1月13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14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京舉辦。會議公布了由中國經濟網食品安全輿情研究所選送的12個國內最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安全熱點問題,這些熱點問題是依據各大門戶網站新聞點擊量、微博傳播量、網帖評論量等相關數據,從食品安全專家與媒體兩個層麵進行綜合分析篩選的,並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龐國芳、孫寶國等權威專家一一進行解讀。本刊略做刪減,以饗讀者。

A 福喜事件

解讀專家:王守偉 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肉類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專家觀點:福喜事件是一起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食品安全事件。“福喜事件”的警示作用在於,無論企業規模大小,在法律麵前都是平等的。“福喜事件”對福喜集團本身和其下遊企業所造成的損失也許是可以計算的,但是對消費者消費信心的打擊可能是無法估量的。

結論:大型企業不僅肩負著保障市場供應的責任,同時也肩負著巨大的社會責任。

B 轉基因

解讀專家:黃大昉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轉基因農業生物新品種培育”監督評估組成員、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專家谘詢委員會委員

專家觀點:從全球範圍看,轉基因作物及轉基因食品的大規模應用已有近20年曆史,由於實行了十分嚴格的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迄今未發生確有科學證據、並為權威科學部門證實的食用安全性問題。大量實踐證明,轉基因生物安全風險是可以有效控製的;依法批準種植或進口的轉基因作物及其加工的轉基因食品對人類健康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

結論:判斷科學問題要嚴謹求證、理性思維,聽從科學家共同體和權威機構意見。

C 微生物汙染

解讀專家:劉秀梅 國際食品科技聯盟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共同主席、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

專家觀點:2014年,國際上共有6個國家(地區)發生7起微生物事件,其中5起由致病菌引起,2起由真菌毒素引起。國內社會過度關注菌落總數指標,未重視對致病菌汙染的報道,易對消費者產生不科學的引導,也給行業帶來不公正的壓力。

建議:媒體在報道微生物事件時,應對事件按風險高低進行分級報道,並對消費者給予適宜引導,以提升媒體人自身的責任和能力。食品生產、加工、經營單位應嚴格執行食品安全標準,認真實施《食品生產通用衛生規範》,強化微生物過程控製的科學體係,及時評價、調整關鍵控製點(CCP)。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應在食品安全標準實施過程中,逐步將微生物指標監測重點由指示菌轉向致病菌,清晰地指明微生物安全風險的控製方向。消費者應強化自我保護意識。

D 台灣餿水油

解讀專家:王興國 全國糧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油料及油脂分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江南大學教授

專家觀點:目前,世界上各個國家都規定地溝油不能以任何形式重複利用以供人類食用,隻能用於油脂基礎化學品、油脂精細化學品及生物柴油製造等。“地溝油”對人體的健康危害尚無定論,但對人體產生的心理危害和對社會秩序的不良影響不容忽視,《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名單》(征求意見稿)仍然將廢棄油脂列入“黑名單”。

建議:應加強廢棄油脂的源頭管理,截斷廢棄油脂流入食品生產或消費環節的通路。真正落實並執行《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廢棄食用油脂管理的規定》,以及盡早研究作為工業燃料用油的相關政策。開展進口食用油質量安全管理體係檢查,了解出口國對食用油的質量安全監管體係架構、法律法規標準體係、檢驗監管措施和實驗室資源配置等情況,並加強進境食用油的檢查,特別是對標注“非食用油”“工業用油”“精煉後可食用”的動植物油,應列為監查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