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川的棗兒甜粑露
食趣 文化
作者:達選正
地處蘭州西固區的達川鄉,不但以獨特的黃河、湟水河、大通河三河彙流的地理條件而聞名,而且素以盛產大紅棗廣為人知。這裏民風淳樸,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孕育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地方飲食,棗兒甜粑露,就是當地有名的特色食品之一。
棗兒甜粑露,人們習慣叫作“甜粑露”,它形似窩頭,而其製作工藝要比窩頭複雜得多。製作甜粑露的用料為達川本地所產的大紅棗和麵粉。麵粉以上好的玉米麵為主,做前用細籮籮出粗粒,再配入適量的黑、白麵粉待用。棗,要挑揀個大、肉厚、圓實的,添加少許白糖或冰糖,用一定量的水在文火上慢煮至熟透,然後去皮、去核,再加入玫瑰、核桃仁、葡萄幹等輔料,搗成棗泥,摻入配製好的麵粉中。再用滾燙的棗兒水將麵粉和成軟硬適度的麵團,之後揪小劑,捏成窩頭狀放置在蒸籠上。待蒸時,鍋中先須加涼水,用大火燒開,水與麵團溫度一起升高後,再用文火慢燒,這樣有利於棗泥與麵的成分充分融合,不但增強了黏性,也提升了麵的香味,麵中有棗香又不見棗影,麵是棗的血肉,棗是麵的靈魂。
蒸熟的甜粑露外皮緊繃、幹爽而內瓤軟糯,利於儲藏和攜帶。待吃時,用利刃薄刀切成不足一公分的片用盤盛出,隻見片片醬紅,聞之,清香撲鼻,令人饞涎欲滴;嚐一口,頓覺綿甜爽口,回味悠長,於麵的口感中盡透棗的清香,風味獨特無比。
在過去的日子裏,人們的日常飲食粗糧居多,細糧極少,而粗糧又以玉米麵為主。玉米麵食粗糙,吃多、吃久易傷胃。智慧的達川人便以棗泥為主料之一,且一改往日用白開水燙麵的和麵方式,改用煮棗後的棗兒水和麵,不但大大改善了玉米麵的粗糙感,而且做出的甜粑露香甜綿軟,易嚼易咽,利於消化。據記載:棗有補中氣,潤心肺,緩陽血,生津液,通七竅,助十二經,和百藥之功效。這樣既改善了玉米麵食單一的口感,又增強了食品的營養成分,就使甜粑露具有了果腹與滋補的雙重作用。
五黃六月,烈日炎炎,這是農人一年當中最為辛苦的日子,“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就是最形象的寫照。此時的農人流汗多,體力消耗大,需要及時補充能量。饅頭、燒餅因幹燥少水分,令人難以下咽,甜粑露因水分足、綿軟爽口而大受人們的歡迎。農人吃一口甜粑露,就一口涼茶,既解渴又解餓,體力迅速得到恢複,保證搶收的順利進行。
棗兒甜粑露,是上天賜之於達川的美食。因為達川上有湟惠渠灌溉之便,南有黃河滋潤之利,加之世世代代的達川人都有愛樹護樹的傳統,經過幾代人的經營,終於培植出了全市少有的百年棗林,使得達川成了名副其實的百川棗鄉。每年的中秋節,正是打棗、收玉米的時節,各家都要挑選出優等的大棗風幹後收藏,以備來年製作甜粑露。玉米呢,除留足喂養家畜、家禽的飼料外,也要備足製作甜粑露的一部分。這樣,人們往往就把當年豐收的喜悅延續到了來年,日子越過越有盼頭,越過越有味!
棗兒甜粑露,雖然其貌不揚,但內在的君子品質正如質樸的達川鄉民,血肉充盈,精神飽滿。在艱難困苦的歲月裏,不知有多少達川人靠它捱過了艱苦的歲月;在今天的小康環境中,又有許多達川人正活躍在各條戰線上拚搏奉獻,而骨子裏透出的就是甜粑露一樣永不屈服於任何困難的倔強!
棗兒甜粑露,如今已成為最受達川人喜愛的美味。每逢特殊的日子或有客人來到家,大家都會感念起紅棗給達川人的恩賜,就會做一些甜粑露。人們在品嚐、談笑間一邊回味久違了的一種懷念,一邊感歎喜逢盛世的幸福,那種不可名狀的喜悅是外人絕難體會到的。
編輯/張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