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音(1 / 1)

蠻音

王老師不是本地人。他來到這個小鎮時隻有十九歲,說一口很純正的普通話。鎮裏人都叫他“王蠻子”。

他是“戴著帽”下來的。據說是犯了很嚴重的錯誤,下放到這裏是來“改造”的——上世紀五十年代末,這類事司空見慣。

鎮裏人並不覺得有什麼,隻是聽不慣他的口音,就覺得別扭。背地裏說起他,就道:“那個王蠻子……”

王老師也覺得別扭。為了能“打成一片”,他就努力地學當地土話。誰說了一句很鮮的土話,他就在小筆記本上記下,還注上拚音。

鎮裏有個鞋匠,當地的俏皮話說得很絕。王老師是在一次補鞋時認識他的。一來二往,倆人就成了“莫逆之交”。有事沒事,王老師就往鞋匠那兒跑。跑得勤了,就認得了鞋匠的女兒大萃。大萃好聽他說普通話,他一來,大萃就不遠不近地站著,或搬隻小板凳往近旁一坐。聽他說話,就捂著嘴嘰嘰地笑……

後來,王老師被摘了帽,到鎮小學教書。鎮小學離鞋匠的住處不遠,大萃就常給他送飯。王老師那時的本地土話已經說得很地道,學生們都聽得懂。不經意冒出一句普通話,調皮的學生就會在底下捏著鼻子陰聲怪調地學他:為什麼呢,為什麼呢?

這一學,課堂裏就漲滿了笑聲。

大萃不知怎地知曉了這件事。待放了學,在院子裏揪住那調皮學生亂鑿。那學生喊著求饒,用書包遮住頭飛一般跑了。

不要打他,不要打他。王老師勸大萃。

俺偏不,俺偏不!大萃道。你不能打,俺能打!

這以後,沒有學生再敢和王老師“唱二簧”。王老師也很注意的,課堂上從不漏半點“蠻音”。

不幾個月,大萃成了王老師的新娘。學校沒有地方住,王老師就搬到鞋匠那兒。有了妻子有了家,王老師過得還是蠻舒坦的。沒事的時候,他和鞋匠海天雲地閑扯。一盤花生米、兩根醃黃瓜,翁婿倆能下去八兩老白幹。

王老師三十出頭才有孩子,是個千金。王老師就叫她“小萃”。小萃剛咿呀學語,大萃就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話教她:爸爸——媽媽——啊——啊——

老鞋匠在一旁聽了直撇嘴。見老頭兒這般,大萃就對王老師說:你來教,你的話好聽……

王老師笑了:你比俺還強哩……

一晃眼,小萃就長大了。先在鎮裏上完了初中,又到縣裏念完了高中,接著又考上了師範學院。

小萃一走,王老師心裏就空落落的,每晚由大萃陪著喝兩杯——老鞋匠已不能喝酒,他癱在床上幾年了。

寒假時,小萃回來了,一張嘴竟是一口標準的普通話。王老師很不安,說:你說咱這地方的話不中嗎?

小萃到外爺屋裏,對老人說:外爺,您老好啊!

老鞋匠將眼皮撐開,瞧瞧外孫女,問王老師:這是誰呀,說話恁蠻!

王老師和小萃就笑。

吃晚飯時,酒又擺上。小萃從牛津包裏掏出兩盒高級點心。

爸,這是我的老師、您的學生捎給您的禮物。

王老師一愣:誰?

小萃就把目光移到大萃臉上。媽,就是你鑿過的那個……現在已是講師。

是二秧子呀!出息啦,出息啦!

他還記得您。他說,就是衝你那一頓拳頭,也得學好……

王老師愣愣地聽著,雙手來回擺弄那兩盒點心。等大萃娘兒倆把話頭閘住,他就端起酒杯猛喝……

這一夜王老師第一次喝醉了,不住嘴地說了半宿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