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千古道德文章 萬世治世絕學(1 / 2)

千古道德文章 萬世治世絕學

文學評論

作者:曹雪峰

摘 要:當我們在研究老子的時候,總是片麵的停留在他的樸素的辯證法上,而老子思想最最精華的部分往往是對道的闡述。老子在《道德經》中對於道的闡述主要分為三個大方麵:天道,人道,治道。他總是由天道推及人道,再從人道推及治道。就這樣一步步地將自己的係統的治世之法委婉地表達出來。他的思想拓寬了中國人的視野,擴展了中國人的思考空間,改變了中國人的思考方法。他的無為是有為的代表,他的退讓正是前進的根本,他的治世之學,才是真正的盛世文章1

關鍵詞:老子;無為;人道 ;愚民政策;辯證

[中圖分類號]: I207.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01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各個學派爭相興起,有恪守禮法的儒家;有可以為正義殺身成仁的墨家;有崇尚嚴刑峻法的法家;還有的就是存乎於道德的道家。這其中有的學說幾經沉浮;有的學說已經湮滅,有的學說僅保留其小部分成分;唯有道家,在幾千年的曆史顛簸中仍具有其本色,並形成了宗教式的團體,這不能不說是貴柔,守靜的成功。老子學說深深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以及政府的執政方式。

老子學說的核心就是“道”,由道而衍生的是老子的天道觀(宇宙論),人道觀(人生論),治道觀(政治論)。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他常常是從天道推及人道,再從人道推及到治道,這其中就將他的學說緊密聯係在一起,形成完整的道家學說體係,也從而奠定了他在中國乃至世界哲學和思想上的高峰。

天道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被我們所熟知,但是道究竟是什麼,誰也不知道,就連老子也隻是強名之為道。它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高度概括起來他就是“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何為“一”?就是你所已知和你所未知的世界的總稱,包括意識上的事物,抽象的和具體的!而“二”隻是你所已知的世界,“三”是你已知具體的世界。另外,老子所提倡的“天道”是一種理想的“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所講的道是一種超乎人世的理想狀態,他的道總是那麼良善,具有親和力。“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這是中國最古老的均貧富的思想,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依然綻放光芒。另外他的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合乎天道,遵乎規律,“守常”的智慧之道。善於在亂世保全自身,善於在盛世更好生存,這就是所謂的“不爭乃大爭”,“君子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的天道,更多的是對於自然的思索,對自然的尊重以及在當時背景下對社會和人生的思考。

人道觀:“見素抱樸,少思寡欲”,同時這也是治道觀一種體現形式和方法。聖人應該“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要致虛極,守靜篤,使自己的內心能夠空明。他在強調道的同時也強調德,例如:“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道在一個人身上的表現就是德,德是一個人的根本,人無德就猶如天失道不清,地失道不寧,神失道不靈,侯王失道天下不正!他還強調個人的休養中要有三寶持而守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樣就可以勇,廣,能成為器長。他還提出了“大小多少,報怨以德”的做人修身的法寶,是一種極大的進步和道義上的勝利!“功成身退,天之道哉”也是他在對個人的修養以及對自身欲望的控製下所得出的又一重要推斷,試問天下有幾人能如此啊!有多少留戀富貴不知身退而最終身敗名裂,榮華成為過眼煙雲的人,定然是不懂這其中的哲學,李老君也為他們感到悲哀!他也預言出懂他的人少,所以說了“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披褐而懷玉”,多麼好笑,不懂的道,不知守常,不能修身成德,最後自己可能怎麼敗落的都不知道!我們隻能對其抱以無奈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