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文學“大眾化”問題的現代性境遇(1 / 2)

淺談文學“大眾化”問題的現代性境遇

文學評論

作者:吳宇

摘 要:近些年來所開展的多次文學“大眾化”活動,都沒有達到從根本上獲得受眾群體的重視與培養,當前的大多數文學活動,由於受到商業和網絡等媒體的接入,而使得受眾群體的地位受到了明顯的退到了次要的位置,但是,由於受眾群體本身在接受能力和創造能力方麵有著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文學大眾化的問題也逐漸被表麵的繁榮現象所掩蓋,文學發展本身所麵臨的危機卻無法充分地體現出來,因此,如何有效的應對文學“大眾化”問題的現代性境遇,就成為了促進我國文學發展的一個關鍵性問題,下麵筆者就對這一問題進行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文學“大眾化” ;現代性境遇

作者簡介:吳宇,男(1988.9.19-),學曆:本科,單位:廣西科技大學(籌)鹿山學院。

[中圖分類號]:I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01

當前,文學發展由於受到社會和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呈現出一度虛假繁榮的情況,而“大眾化”也成了當下文學發展中一個十分常見的詞語,針對文學“大眾化”,學術界的觀點卻褒貶不一,有的人認為這是文學發展邁出了新的步伐,可以視為文學的新生,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文學的“大眾化”和商業化事實上是一種表麵繁榮的假象,隻能夠使文學向著更加庸俗和物質化方向發展,最終會造成文學的沒落。在過去多年的文學發展過程中,“大眾化”的出現頻率較高,在現代社會和經濟環境下,如何正確的處理文學“大眾化”問題,也是關係到我國文學發展的重要問題。

一、當代文學功利與審美的尷尬境地

文學“大眾化”的提出,其根本的目的在於想要利用文學的手段實現對人民大眾的啟蒙和教育,進而組織大眾參與和完成社會的變革。當前,中國社會所處的特殊境遇,促使文學自身必須要不斷地追求與現代社會的一致性,才能夠順利地完成不同社會發展階段所賦予文學的重任,在這樣的背景下,文學也無法實現其現代性的訴求。文學“大眾化”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涵,自晚清以來,文學更多地被賦予重建民族和國家的政治內涵,同時也被作為具有藝術感染力的武器促進社會變革的完成。由於不同曆史階段對於文學“大眾化”的追求有著不同的意義,因此文學也往往會受到外界思想的影響,而導致其失去了自身的審美性。

現代中國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而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中國傳統的文學道路被打破,在各種外來思想的影響下,文學“大眾化”也呈現出一定的斷裂的姿態,與傳統社會發生了脫節,在對西方現代性思想的基礎上,重新開始對中國現代性的追溯。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來說,中國的現代性以一種思想意識的形態而存在,其並不是一種真實存在的設計形態,在這種意識形態的影響下,社會變革應運而生。正是文學“大眾化”的政治功利性促進了文學“大眾化”的真正形成,而文學“大眾化”之所謂被倡導在,根本的原因在於其通過文學的形式,將大眾所特有的審美因素和文學自身的藝術魅力進行了有效的融合,但是,如何將功利性與審美性之間的關係進行有效的平衡,是現代文學“大眾化”所麵臨的一個難度。

二、“化大眾”與“大眾化”的悖論

“化大眾”與“大眾化”的矛盾是始終貫穿於文學“大眾化”中的一對矛盾,其中所涉及的各種問題,都可以看成是這一矛盾的體現。文學“大眾化”的提出,是由知識分子所倡導的,其主要的目的在於實現文學啟蒙和教育大眾的功能,無論是通過啟蒙來改造大眾的精神狀態,還是利用宣傳來提高大眾的民族意識,都可以視為一種化大眾的思想體現。但是,想到達到化大眾的目的,就必須要首先實現“大眾化”,而“大眾化”的過程卻會對“化大眾”產生一定的消解作用。在“化大眾”思想下,大眾是社會的客體,而在“大眾化”思想下,大眾則是社會的主體。對化大眾與“大眾化”之間的矛盾的有效解決,便是對知識分子自身身份確定的過程。當“大眾化”擯棄理想色彩,麵對真正的大眾時,為了使作品走人大眾,實現啟蒙或改造大眾的目的,又不得不向大眾所代表的傳統認同,不得不接受大眾同時作為舊的意識形態的承載者和受害者的現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