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略論唐詩與民俗(1 / 2)

略論唐詩與民俗

文學評論

作者:王曉紅

摘 要:在唐代,民俗與唐詩密切相關,民俗心理引發的思緒與靈感往往成為古詩歌的緣由和契機,詩人也多以意蘊深厚的民俗意象原型滲透感觸深厚的主觀情緒,創造出意味無窮的意境。同時,民俗生活的多樣性為詩詞創作更加貼近社會生活提供了便利,豐富了詩詞創作。可以說,唐代眾多民俗活動都離不開唐詩,唐詩存在於唐人的生活和社交中。

關鍵詞:唐詩;民俗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01

第一、唐詩在社交生活中

1、飲酒

在唐朝,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販夫走卒,均喜豪飲。許多久負盛名的詩人也紛紛投入社會化的飲酒活動中,使得飲酒活動向著文明化、雅化、詩化的方向發展,更出現了“文酒之會”、“詩酒之席”的娛樂方式。

唐人在歡宴賓朋的時候,多有兩種情景,一是主人為客人唱歌送酒,一是主客雙方互相唱歌飲酒。劉禹錫和白居易就曾相互唱歌共飲,“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1]5038當然,在酒宴上主客之間所唱的歌詞大多是當時特別流行的詩作,比如白居易、王昌齡、王之渙等詩人的作品,甚至酒肆伴酒的歌女也會演唱流傳甚廣的詩作。

在唐代,隨著社會文化水平的大幅提升,大多文人學子會在酒桌上行雅類酒令。此時的酒令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娛樂活動,它更像是一種藝術創作,它對行酒令的人的才華學識都有很高要求。比如在酒宴上行“詩令”,要限定格式和韻腳,有時間限製,也就是孟浩然所說的“刻燭限詩成”, [1]1644若達不到各種要求就要罰酒。這種形式與當時進士科考詩賦的形式頗相同,隻氣氛更輕鬆。故在酒宴上行詩令,往往是詩才敏捷者的展示舞台。

2、品茶

唐人好酒成風,但釀酒耗糧故曾長安禁酒,因此一般人好飲茶。另外,唐代茶業興旺發達,這也促進了飲茶風尚的流行。就在此等情況下,唐代詩人也加盟到茶人的隊伍中來。

“詩仙”李白賦詩盛讚仙人掌茶。“詩聖”杜甫在長安遊何將軍山林時飲茶題詩。劉禹錫病酒之時,換白居易的“六班茶”二囊以醒酒。白居易居洛陽時,曾與僧人泛舟伊水,船中飲茶。唐詩在茶界的出現也促進了茶文化的普及和提高。

第二、唐詩在旅途贈別中

1、折柳送別

唐人在送別時有折柳的風俗。比如王維詩中的“青青柳色新”, [2]李白也在詩中所寫“無花之古樹”,雖未明言,但很多人也認為指的是灞橋邊的柳樹。其《憶秦娥》“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3]也揭示了唐人折柳贈人的風俗。

折柳送別的風俗,漢代就已經初現端倪,很多人出京送別到此處折柳相送。唐代人亦如是。唐人折柳送別,多在長安城東30裏處的灞橋邊。灞橋橋邊植了很多柳樹,每年暮春時節的“灞柳風雪”為關中八景之一。“來迎去送皆至此橋,為離別之地,故人呼之銷魂橋也”。 [4]

《鑒戒錄》卷8曾有記載,雍陶在簡州(今四川簡陽)的城外橋頭送客,還想再送一程,客人辭行說“向來送迎,至此禮畢”,故橋名“情盡橋”。 雍陶改橋為“折柳橋”,且題詩曰:

從來隻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

自此改名為折柳,從他離恨一條條。

從此,簡陽人送別時“鹹吟是詩,簡郡風情不革義路矣”。

2、題壁詩

唐人愛詩成癡,常常遊曆在外,遠離家鄉之時,會思鄉心切,詩興大發,於館驛牆壁上題詩,這也成為唐代行旅風俗的一個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