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真理與方法》在語文閱讀中的應用(1 / 2)

《真理與方法》在語文閱讀中的應用

文學評論

作者:蔡爽

摘 要: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中提出遊戲說。文藝作品在自我表現的遊戲中獲得意義。運用於中學語文教育,以《項鏈》為例,展現對課文的多種解讀,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關鍵詞:遊戲說;視域融合;《項鏈》;多種解讀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01

一、遊戲說

《真理與方法》中伽達默爾以遊戲說入手,指出遊戲的真正主體不是遊戲者,而是遊戲本身 。所以遊戲本身具有魅力吸引遊戲者的東西,就是使遊戲者卷入到遊戲中的東西,就是束縛遊戲者於遊戲中的東西。即:在遊戲中得到自我表現和自我表演。“遊戲的存在方式就是自我表現。”【1】

而藝術作品就是遊戲,藝術作品隻有在表現中展現本質,被理解時才具有意義.藝術的真理隻存在於以後對他的理解和解釋的無限過程中。這是一種過去與現在的溝通。“文字傳承物,當他們被理解和閱讀時,卻如此明顯的是純粹的精神,以至他們就像是現在對我們陳述著一樣。因此閱讀的能力,即善於理解文字東西的能力,就像一種隱秘的藝術,甚至就像一種消解和吸引我們的魔術一樣。在閱讀過程中,時間和空間仿佛都被拋棄了。誰能夠閱讀流傳下來的文字東西,誰就證實並實現了過去的純粹現實性。”【2】

所以,伽達默爾提出“視域融合”:“理解其實總是這樣一些被誤認為是這樣一些被誤認為是獨自存在的視域的融合過程。”【3】在視域融合中,曆史和現在\客體和主體\自我和他者構成無限的統一整體。

根據伽達默爾的遊戲說,重要的不是遊戲者,而是遊戲本身,不變的永遠是遊戲本身。所以,閱讀活動的魅力是在一次次的對作品的解讀中,在不同時代從不同側麵做出不同的闡釋,達到不同觀點的碰撞,在這種碰撞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對人生的領悟能力,對精神價值的理解能力,將會有一個質的提高。

二、《項鏈》進入中學語文課本

在1913——1914年間,莫泊桑小說被譯為中文,傳入中國。“在1913——1914年間,隨著萌蘖於清末民初的蝴蝶鴛鴦派甚囂塵上,對莫泊桑的翻譯也掀起了一個小小的高潮。一年間,《小說月報》《小說時報》分別刊登了瘦鵑、隨波、珠兒等翻譯的《鐵血女兒》、《悲觀人影》、《巴黎女子》等”。【4】《巴黎女子》即《項鏈》。

1956年八月,《高中中學文學教學大綱》將《莫泊桑中短篇小說選》列為第三學年課外閱讀參考書目。195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級中學語文課本第四冊第十二課第一次收錄。同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師範學校語文課本第四冊第十二課也收錄這篇文章。1960,1961年的修訂版刪除。196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十年製學校高中課本(試用本)語文第四冊(未定稿)的第二十五課將《項鏈》列為閱讀課文。1963年五月《全日製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附錄課文列表把《項鏈》放在了第六冊的第二十三課。由於文化大革命,教材未編完。

文革後,人教社十年製中學語文課本(試用本)高中語文第四冊第十三課收錄,沿用至今。

三、語文教學中《項鏈》主題的接受史

《項鏈》進入語文課本後,語文教育工作者對於《項鏈》主題有不同的闡釋:

1.諷刺小資產階級婦女虛榮心,批判資本主義社會

1964年十年製高中語文課本(試用本)語文第三冊教學參考書認為,作者通過敘述路瓦栽夫人的言行,對小資產階級婦女虛榮心做了尖銳諷刺,對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毒害作了深刻的揭露。

198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級中學語文第四冊教學參考書主體:“作者用簡練形象的文筆刻畫一個小職員妻子借項鏈、丟項鏈、賠項鏈的不幸遭遇,尖銳的諷刺了愛慕虛榮、追求享樂的資產階級思想,深刻的揭露了資產階級思想意識給人的毒害,有力的抨擊資本主義社會。” 許多教參指出,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資產階級虛榮心的危害和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和腐朽。

2.文革後,從個人經驗或是基於人性的角度解讀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