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雙歌集》中的生態意識(1 / 2)

《雙歌集》中的生態意識

文學評論

作者:謝海燕

摘 要:法籍華裔作家程抱一的《雙歌集》被法國伽裏瑪出版社精選收入《詩》叢書,該詩集從審美和審醜兩個方麵對人與自然的相處進行了描述,體現了強烈的生態意識,對於當今世界生態危機的拯救具有重要意義。這一詩集中的生態意識是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教、佛教等思想為指導,這表明中國的傳統文化對當今的生態意識有著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雙歌集》;生態意識;人與自然;中國傳統文化;和諧

作者簡介:謝海燕,女(1975-),漢族,湖南湘潭人,碩士,講師,工作單位:湘潭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法國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02

2005年,法國伽裏瑪出版社將程抱一先生數十年來陸續積累的法文詩作結集出版,作為《詩》叢書的一種,書名為《萬有之東》(A l’orient de tout)。一般來說,由法國伽裏瑪出版社精選收入《詩》叢書的詩作都是具有經典意義的,而且也是極有價值的。別的不說,單是《萬有之東》中的詩集之一《雙歌集》就有很高的閱讀價值和現實意義。該詩集從審美和審醜兩個角度對人和自然的相處進行了描述,真實地流露出對自然的敬畏、敬仰和熱愛,對人與自然之間和諧關係的渴求,對人類濫用自然的批評和規勸。

英國的工業革命促使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又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推動了世界經濟快速增長,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改善了人類的生存質量。在物質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人的欲求不斷增加,在一切向發展看的基礎上,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不再是和諧共存、共同發展,而是變成了人類對自然進行無限製的征服、開采和掠奪。人類認為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能夠永遠成為自然和地球的主人,直到無數自然災害發生的今天,人類才意識到生態環境是需要保護的。於是無數的文學作品開始介入生態意識這一領域裏。《雙歌集》研究了人與宇宙的密切關係。“與真身對話”是程抱一先生《雙歌集》的主題,詩人隱藏在自然中,代自然萬物說話,“記錄”自然中的對話,以充滿了生命力和靈性的樹與石這兩個意向作為自然生命的代表,通過樹、石為代表的自然與人的相處,展示一個真正的人與自然相處圖像。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繁榮時,這時的畫麵是美好的;當人違背了自然規律,為了人類的利益不惜損害自然時,這時畫麵是猙獰的、醜陋的。

程抱一在《雙歌集》的開篇中就寫道:

石撐起樹,樹俯向石,樹石成環,天地相連。周流而不斷更新,宇宙間奧秘之三才。長久流落之人,終於來此坐守,綠蔭下的王國。(2007: 3)

這是石與樹的對話記錄,“石撐起樹,樹俯向石。”樹和石之間相處和諧,它們相依相偎,相互依賴;這也是人與自然的對話記錄,“長久流落之人,終於來此坐守,綠蔭下的王國。”樹為人提供了綠蔭,石頭為人提供了休憩之所,人於是可以靜享這一切,樹、石、人平等共處,人懷著一顆敬畏之心、一顆感恩之心去與自然對話,體現了人的謙卑姿態,也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親密。人在樹石搭成的幽靜、舒適的王國裏享受著這難得的寧靜。在這首詩中,人、樹、石之間的畫麵是恬淡而和諧的,是一幅美景。天地構成的一個圓環中有另一個樹石構成的圓環,而在這兩個圓環之中,作為中心的人在其中休養生息。當人與自然中的萬物之間和平共處時,一切都是那麼的平和。《雙歌集》中樹與石這兩個意象占有特殊且重要的作用,詩中的樹木、石子充滿了生命力和靈性。它們可以自言自語或者彼此交流,還可以與我們人類對話。例如在《一天石子》中:一天,我們在路上,又會遇見你們,石子。默默無聞,忍受踐踏,卻擁有,滴滴泉水,閃閃火光。原初之氣,保守承諾。預見你們,我們將覓回自己。(2007: 4)詩中“我們”可以理解為生命意義的主體—人,而“你們”指的是石子。人與石子相遇後,人沒有以自我為中心,忽視、藐視石子,沒有驕橫,沒有霸道,沒有居高臨下的優越感,有的僅是以一顆平等和諧的心去關愛、嗬護石子,與石子親密地對話,用心去聆聽,從而感悟石子的偉大;它們默默無聞,似乎從不被關注,甚至常遭到任意踐踏,它們的生命看似卑微,但卻執著地堅守著信念和承諾。“它,原定無形,卻可成形萬端;寵辱不驚,卻擔世間疾苦。”這裏表達了對石子的讚美,它們把自己貢獻給萬物,心係的卻不是自己的榮辱,而是世間的疾苦,這寫出了自然讓人敬畏和讚美的力量。

在這一和諧的畫麵中,人對自然的態度是尊重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程抱一對自然的尊重和讚美離不開其所受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程抱一自己一直都自認為中國文化是其創作的源泉。從以上的詩集可以看出其受道家和佛教思想的影響很深。中國道家思想認為萬物的起源都是一樣的,即人和自然的根源都是“氣”,人類對自然的尊重即是對人類自身的尊重;中國佛教文化中的眾生平等觀念就意味著一切生命包括任何大自然的生命都有存在的價值和平等的地位。現代人隻要放棄以人為中心的觀念,以平等的身份去尊重、敬畏、熱愛和保護自然,人與自然就能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