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純真年代無罪人生(1 / 2)

純真年代無罪人生

文學評論

作者:馮俠

基金項目:本文係2010年度沈陽航空航天大學青年教師科研基金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026Y)

摘 要:伊迪絲·華頓的作品以真實再現19世紀末舊紐約上流社會的生活風貌而聞名於世。本文分析其代表作《純真年代》的三位主人公的生動形象及其命運的發展,揭示男權社會對人性的壓抑和束縛以及無論男性、女性都無法擺脫其悲慘的命運,表達了作者對“純真”的追求與向往,對“自由”的渴望與執著。

關鍵詞:伊迪絲·華頓;男權社會;女性意識;束縛;悲慘命運;純真;自由

作者簡介:馮俠,女(1977.8-),遼寧沈陽,講師,英語語言文學碩士, 研究方向:美國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01

伊迪絲·華頓是20世紀美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女作家,她的作品背景鮮明、語言犀利、文筆細膩、含義深刻。伊迪絲對女性的深刻認識、充分理解及小說中體現出的女性覺醒意識奠定了她在美國文學史中的重要地位,並成為享有國際聲譽的美國女作家。[1]

伊迪絲·華頓擅長細膩地描繪舊紐約上流社會的生活和當時的體製所產生的社會問題,以及對小說人物的道德、性格和命運的影響。1920年伊迪絲·華頓的代表作《純真年代》出版,並獲得普利策獎。故事發生在19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舊紐約上流社會,貴族青年紐蘭·阿切爾與梅·韋蘭已有婚約,卻深深地愛上了熱情奔放、追求自由的埃倫·奧蘭斯卡,但看似天真善良卻工於心計的妻子梅最終拆散了兩個人的精神同盟。伊迪絲對舊紐約上流社會虛偽的道德標準進行了最令人信服的諷刺與批判。”[2]

首先是埃倫的純真與無罪。埃倫出生於紐約,卻在法國受到了歐洲自由思想的影響。她不滿足於女性在男權社會中的從屬地位,並不把婚姻看做是女性幸福的歸屬。當埃倫毅然遠離不幸的婚約,到紐約尋求親情的安慰和經濟上的援助時,她的貴族親人們甚至采取種種辦法阻撓她離婚,因為離婚會使家族名譽蒙羞。埃倫的生活並不幸福,但埃倫的身上蘊含了女性對生活的思考、對命運的把握、對愛情的理解和麵對殘酷現實的勇氣。事實上,每個女性都可以主動去創造和改寫自己的人生。[3]然而當女性麵對殘酷的現實時,她們無法擺脫作為男性附屬品的命運。無論男性、女性,當他們違背舊紐約上流社會根深蒂固的價值標準和道德理想時,都將受到社會的唾棄和譴責。

偉大純真的愛情讓埃倫內心充滿了自我犧牲的勇氣,她最終選擇了放棄;她離開紐約,使阿切爾回歸家庭,因而也沒有破壞梅的生活,於是她的放棄與屈服讓純真的愛情具有了道德意味。

另一女主角梅也處處體現著純真,但這是一種蒼白的、膚淺的純真,失去自我及自由的純真。一出場的梅天真單純、美麗無瑕,她從未得到阿切爾的青睞,在情場角逐中處於劣勢。當阿切爾在埃倫身上發現了與自己同樣的對生活的感受和對真實和自由的追求時,梅所代表的社會虛偽被擊得粉碎。浮華的外表下隻是蒼白的冷漠,繁複的裝飾下是沒有回聲的空白。當阿切爾決定要帶著埃倫從喧囂和虛偽中逃離,但梅用一個尚未降生的孩子再次挽留了阿切爾,從而維護了一個家庭的體麵和社會地位。梅的身後是整個上流社會,他們微笑著剝奪了阿切爾的靈魂和埃倫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