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知識分子的“罪與罰”(1 / 2)

中國知識分子的“罪與罰”

文學評論

作者:王珊

摘 要:《傷逝》是魯迅先生筆下唯一一篇描寫愛情的小說,在文中,子君這個人物形象刻畫的生動鮮明。整篇文章是以男主人公涓生為主要視角,通過他的手記為讀者展示了整個故事。而視角選擇的不同,也會使文章的側重點與思想感情發生許多變化。本篇將以子君的角度和立場來重新分析《傷逝》。

關鍵詞:子君;涓生;知識分子;痛苦;愛情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01

縱觀子君的一生,是有其明顯的心路曆程與階段特征的。剛開始時子君是充滿幻想與期待的,在開始,她愛上了具有先進思想的涓生,並為他的言論而深深折服,那個男人和他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她在用心地聽著,並對他所闡述的觀念產生了溢於言表的共鳴。和涓生在一起的生活子君應該是幸福而滿足的。同居後,子君慢慢活潑起來,她感受到了婚姻的快樂與幸福,她包攬了家裏的一切家務,逐漸適應了這個角色與生活,把自己美好的願望帶入了這段婚姻,在與涓生在燈下對坐的懷舊談話中,她感受到了點點滴滴的快樂。

隨著生活的繼續,子君的感覺由愉快幸福變成了漸漸迷茫與疑惑。時間就這樣不緊不慢地過著,然而,打擊依舊是到來了,涓生被解雇了。這時的子君心裏是有茫然與怯弱的,雖然有先進的思想與大無畏的勇氣,但她畢竟是一個女人,她畢竟是在一個封建家庭裏長大的人,以前的她從未為生計而擔心過,她的生活依附著涓生這個男人,她知道,涓生沒有了工作,她們就失去了經濟的來源,失去了生活的基礎,這些都是讓她不安的。但是當她看著涓生失落的表情時,她還是故作鎮定的安慰了涓生“那算什麼。哼,我們幹新的。我們……”然而,子君的內心確實是有些軟弱的。他們想好了新的出路,讓涓生重新翻譯外國書籍掙錢,他們必須打起精神,去承擔生活的重量。由於家事太過繁瑣,他們居住的屋子也實在太小,根本就沒有讓涓生可以安靜譯書的靜室,但這也是不能改變的無奈現實。這時的子君可以細微感受出來涓生的不滿,但是她還是什麼都沒有說,她不知道涓生的不滿是因為現在生活狀況的窘迫潦倒,還是因為對她的不思進取有了怨怒,她保持著沉默,不想問也不敢問。

隨後,子君的心情轉為了失望,悲哀與怨恨。該來的總會來的,在那一天,涓生和她閑談,談他們的往事,談文藝,談外國女性,曾經的這種話題那麼讓他們心潮澎湃,而現在,卻變得異常空虛和無力。子君心不在焉的,順從地點頭答應著傾聽,後來沉默了。再後來,涓生也不說話了,他們都沉默了。子君決定打破這種僵局,把所有的事情坦白,即使是她最不想聽到的結果。她下了決定一般的問涓生:“涓生,我覺得你近來很兩樣了。可是的?你,——你老實告訴我。”涓生聽了這話,有著一瞬間的猶豫,隨後,他說話了,說了很多很多。他說的話她已經完全明白了,新的路需要開辟,新的生活需要再造,為的是免得一同滅亡。這就是說,為了更好的活下去,他們要去創造不同於現在的“新的生活”,那麼這條路應該就是和子君分手各自生活吧。涓生隨之仿佛下了決心一般得將內心的想法毫無保留的說了出來:“你要我老實說;是的,人是不該虛偽的。我老實說罷: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這便是事實的真相,這便是涓生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子君以為涓生說出的這句事實會使她痛不欲生,歇斯底裏,但是她沒有,她隻是感覺到了深深的絕望,隻是沉默,再沉默,哀莫大於心死,她是真的體會到了。她懷著最後的希望看著涓生,可是涓生的眼神裏是那麼的閃躲,終於轉身離開了家。這一離去,子君明白,他們是再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