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適應社會發展(1 / 2)

淺析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適應社會發展

教育論從

作者:楊磊

摘 要:我國已經步入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尤其是高校實施大規模擴招以來,高校畢業生數量連年遞增,大學畢業生就壓壓力不斷加大,就業壓力逐漸加大。對將要完成學業進入到社會中的大學生來講,就業是其人生中的重大選擇,也是檢驗其綜合素養的重要標準,所以,很有必要對大學生擇業觀加以全麵分析,從而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適應社會發展的就業觀念,從而順利就業。

關鍵詞:就業觀念;自主創業觀;職業生涯規劃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01

一. 大學生就業觀念存在的主要誤區

隨著經濟體製的不斷深入,大學生自主擇業意識增強,競爭意識不斷提高,職業流動意識普遍增強,主張以社會貢獻,社會需要的大小來判斷個人的價值,渴望在競爭中找到理想的位置,這些為他們通過“雙向選擇”“自主擇業”,順利踏上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提供了有利的幫助。但由於受傳統價值觀念和就業模式的影響,在就業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誤區,主要表現在:

(一)就業取向功利化

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正處於成長階段,由於社會經曆不足,社會上的某些思想會對其就業觀產生一定影響。麵對當前激烈的就業競爭壓力,以及社會上存在的不公平就業現象,其未能認清社會與評價社會。進而引發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之間、社會需要與自我期望之間的矛盾,此外,還受到拜金主義、實用主義、享樂主義等負麵思想的影響,在擇業過程中更強調經濟利益,往往用物質利益來衡量個人價值的標準,以經濟效益為出發點,他們把經濟收入的高低,能否發揮個人才能,工作環境是否優越作為重點考慮的職業評價標準,由此造成了擇業者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追求實惠的功利化傾向,在擇業的過程中出現急功近利、追求安逸的思想。

(二)擇業期望值高

大學生在擇業中,希望能找到一份收益好,並能滿足未來發展的工作。但是,如果大學生不考慮社會需要、就業情況以及本人所學專業等基本情況,對自身能力方麵考慮較少,隻是強調錢途,追求進入科研單位、黨政機關以及大中型企業等。但是對畢業生需求量較大的鄉鎮企業,以及偏遠地區工作根本不考慮在內。這不僅縮小就業餘地,還會使得就業價值發生扭曲。反而不能實現大學生個人價值。

(三)就業自主性差

當前,就業采取“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基本原則,雖然有些大學生有競爭強烈的願望,當麵對殘酷的競爭時間,就會畏首畏尾,疑心太大,還有 “等、要、靠”思想,想當然的認為就業和自己並無多大關係。就業是家長與學校的事情,不是去競爭而是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父母或親朋好友身上。整天忙著找熟人,拉關係,為找一個的好的單位,去一個好地方,利用了凡是能利用的關係。甚至不惜血本, “投資”數萬元,其結果是力氣沒少費,錢也沒少花,事還沒辦成,最終導致錯失當前就業市場的就業機遇。

(四)追求職業穩定

大學生在擇業目標上強調求穩求富,這本質上是傳統擇業理念的延伸,大學生的這一心情能得到理解。然而,由於人事製度改革的逐漸深入,社會保障體製逐漸健全,人才實現有序合理流動,是必然趨勢。然而部分大學生仍將就業穩定和絕對化,將其作為唯一的擇業標準,使得一大部分大學生不敢輕易選擇具有一定風險性的職業和單位,競相選擇較穩定的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不願意選擇基層、艱苦的地方,任何具有風險性的職業都排除在擇業範圍之外,最終導致與大量工作機會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