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代大學生就業失敗的應對方法(1 / 2)

當代大學生就業失敗的應對方法

教育論從

作者:狄鑫

摘 要:大學生就業早已成為重要社會問題,本文將從畢業生就業遭遇失敗的原因入手,對畢業生就業失敗的應對方法提出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就業;失敗;應對

[中圖分類號]:G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1

大學生就業在今天來探討,既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也是一個傳統的話題,當下的大學生擁有了更多的就業自主權和就業機遇,但同時也遭遇了更多的困難和挫折。在某種程度上,大學生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商品在買賣時必然會遇到“賣不出去”的情況,當大學生推銷不出去自己時,不但學生自己心理上會產生變化,還會帶來一定的社會影響。

產生就業失敗的原因

大學生遭遇就業失敗時是一種消極心態。它是指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自身無法克服或認為無法克服的障礙與幹擾,使其需要或動機不能得到滿足而產生的一種緊張情緒和情緒體驗。

引發大學生就業失敗的原因是複雜多樣的。我們可以從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麵來分析把握。

首先,從客觀上來講,我國近年來人口增長率較高是影響學生就業的直接原因。人口的不斷增加又影響到了人口素質的提高,在這種情況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智力資源在生產中的作用日益增長,許多工作特別強調腦力而不是體力,而腦力工作往往需要精而不是多。在這種大的社會環境下,高校的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變化錯位是製約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因素。高校的專業設置和調整如果不是麵向市場需求就會極大地限製了教學與專業發展,同時,招生和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相互脫節,從而導致畢業生知識結構與社會需求的不協調。同時,社會經濟不斷發展與結構調整引發了社會勞動形勢變化,四股勞動大軍(待就業畢業生、農民工、下崗工人及“海歸”)紛紛湧向國內勞動力市場,就業市場的需求卻相對狹小,“僧多粥少”的局麵客觀上更增加了大學生的就業難度,更何況每年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生走向社會,這更加深了就業崗位與就業需求之間的矛盾。

其次,從主觀因素上來看,近幾年為數不少的大學畢業生顯現出能力和素質的缺乏,同時,其對實現就業的心理準備也不足。而個別家庭對學生就業的期待也高,很多家長認為供孩子讀書已屬不易,如果找不到好工作就有一種“書白念了”的感覺。這容易使畢業生產生煩惱或者自卑和焦慮;而且就業需要學生與社會各方麵打交道,這又是初涉社會的畢業生們所不擅長的。因此,遭到失敗的情形是常有的,必然的。這很容易使畢業生產生一些消極心理和不良情緒。大學生在畢業前都是處在學校體製的集體管理中,大多沒有經曆過艱辛和挫折,思想較單純。因此,缺乏失敗承受準備和能力,稍遇失敗就心灰意冷,懷疑自己能力,這很易使他們在就業中半途而廢。上述這些都是畢業生在就業中遭遇失敗的主觀因素。

要順利實現就業,外部環境需要不斷的完善,而學校需要加強管理,加強專業設置,營建積極有效的人才培養機製。在就業方麵高校也要加大投入力度,培養專業教師和團隊做好就業指導工作。同時,提高學生自身的應對能力,更是十分重要。畢業生在麵對就業時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麵方能積極應對就業、實現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