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理論對繪畫的辯證關係
藝術研究
作者:金芙宇
摘 要:中國繪畫源遠流長,中國自出現繪畫以來,繪畫理論也跟著繪畫的發展逐漸的完善,繪畫使得文人墨客對繪畫理論中的“法”的總結越來越完善,而理論的逐漸完善也促使著中國繪畫的發展。
關鍵詞:理論;明清繪畫;石濤
作者簡介:金芙宇,山東臨沂人,現就讀於南開大學,為11級文學院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J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1
繪畫史論的發展與繪畫創作的出現繁榮密切相關,兩漢以來繪畫創作的先驅們根據自己的經驗與創作提出很多理論要求,他們認為繪畫的發展需要理論的指導,也需要對作品提出相應的批評。魏晉玄學的興盛使士大夫們的思想得到解放,為社會帶來了新的風氣。玄學的清議和人物的品藻直接影響了文學藝術,也促使了士大夫們對繪畫理論的關注[1]。
一、中國畫論與繪畫的發展
中國的繪畫理論自東晉顧愷之的《論畫》、六朝謝赫的《畫品》開始,是中國出現最早的理論專著,自此中國繪畫有了理論依據,可以說繪畫進入了“有法”的時代。從東晉顧愷之在《論畫》中強調的“遷想妙得”到謝赫《畫品》中提到的品評繪畫的“六法論”,使繪畫有了一定的評判標準。唐代繪畫史論大量湧現,到中晚唐,史論兼畫學體係便確立起來,中國筆墨的“法”論也越來越周密。如張彥遠的《曆代名畫記》對謝赫的“六法”做了進一步闡釋,提出“筆不周而意周”。五代荊浩的山水畫論《筆法論》中提出 “六要”,認為山水形象要形神兼備。到宋代由於收藏鑒賞風氣盛行也促進了畫史畫論的發展。如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提到有關山水繪畫的形象,章法結構,筆墨技巧還有畫山水應注意的“三遠”等,《林泉高致》的出現標誌著山水畫論已經進入成熟階段。元代由於統治者的壓製,一些文人士大隻能寄情於山水並把文人畫推向了新的高潮。黃公望在《寫山水訣》中提到“山水中用筆法,謂之筋骨相連,有筆有墨之分…山石樹木皆用此”,“畫一窠一石,當逸筆撇脫,有士人家風” [2]。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論”按繪畫方法把畫家分南北,崇南貶北。畫論發展到到了清以來,寫意畫便開始從古代的“束縛”中解脫,在清代一些藝術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如石濤的《苦瓜和尚話語錄》,就畫理發揮自己的見解高屋建瓴,多有精義。中國的畫論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一脈傳承下來,不斷前進。
二、繪畫在明清時期的“新變”
在明清時期,隨著繪畫越多的接近世俗生活,出現了許多畫法上的新變。在明代中後期,以陳淳、徐渭為花鳥代表他們在繪畫上更執於抒發自己的情感,著眼於聲韻的體現,在人物方麵的陳洪綬,大膽的革新,以人物的拙醜為表現形式,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在清初“四王”更注重了筆墨的傾向,“四僧”代表了獨抒個性大膽創造的畫風。他們突破常理的形式及狂放怪誕的形象,使得繪畫完全變成了藝術家主觀情感的幻化和象征。“揚州八怪”繼承了四僧,把寫意花鳥發展的更加豪縱,更加變異。清之戴本孝認為:“六法師古人,古人師造化,造化在乎手,筆墨無不有……餘家山居,常數為之圖,多在六法之外” [3]。在清代他們自創其格,反對擬古,積極創新。王原祁曾論及拘於成法之弊:“六法,古人論之祥矣。但恐後學者拘局成見,未發心裁,疑必意揣,翻成邪僻”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