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不斷線

藝術研究

作者:劉少峰

摘 要:本文從美術承傳,創造入手,簡單以當代中國畫,中國油畫為例剖析承傳與創造的矛盾關係,在深層意義上主張回歸,反對盲從。指出:在美術發展的過程中單純強調創新意識而背叛傳統情感的做法歪曲了美術創新的本質,容易使人誤入歧,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本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美術創新發展不竭的源泉。

關鍵詞:承傳;創造;美術

[中圖分類號]:J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1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對外開放,我國對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多,西方的美術作品到國內展覽,外來的圖書畫冊期刊陳列在書店。總之,西方的藝術觀點,學術見解和美術作品大量湧入,作為傳統繪畫的中國畫和外來畫種的油畫如何承傳?如何創造?如何處理好二者的關係?致使我們普遍陷入了困惑。麵對這樣一個現狀,恰巧讀到梁玖先生《美術學》當中美術承傳與創造方麵的內容,從美術承傳,創造入手,簡單以當代中國畫,中國油畫為例剖析承傳與創造的矛盾關係,在深層意義上主張回歸,反對盲從。

一、美術承傳的兩個特性

任何事物都有傳統,這好比大河的源與流的關係,是有源才有流。美術的創造不是人們隨心所欲就可以決定的。美術自身的任何創造,都離不開其傳統的有力支持。

正如中國畫不含有西方現代主義的表現主義。中國畫卻具有表現的性質,但不能以此視為表現主義,中國畫凡屬自我表現類型的都不被視為最高境界,最高品格。中國畫作品中,石濤的作品和言論似乎有點‘表現主義’,並在西方藝術評論界得到好評,但在中國畫論裏多受批評,稱其‘縱恣筆力’,後來還受到黃賓虹先生批評,說他放縱率意過甚,開‘江湖習氣。’因此,任何企圖割裂美術自身承傳自律脈絡——特有情感意蘊與藝術精神品性——的想法或行為都是徒勞枉然的。

美術承傳的延續性自然是指傳統外部的融合,這是一種斷裂基礎上跨越不同民族傳統的融合,也可以泛指中西融合。這種融合難度較大,堪稱超越於本民族原有圖式構成和語言表現的革命。它需要打破原有傳統的封閉性﹑穩定性﹑體係性和沿傳的單一性,直接為新傳統的出現創造條件。關於美術承傳的延續性,波普爾說:“正是這種傳統,這種曆史的延續性,與推翻‘壞’傳統的革命一起建立和哺育了科學與藝術。沒有傳統或者傳統完全中斷,我們就隻好從亞當或北京猿人那裏再重新開始,那樣的話,誰敢說我們會做得和他們一樣好呢。”

當下,中國油畫藝術的發展處於瓶頸之中,這種現象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歸咎於我們對西方油畫藝術所謂“傳統中斷”發展的誤讀。這種“傳統中斷”的論斷是簡單的,人為的分割,是對油畫藝術的誤讀。這種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唯意誌論觀點,忽視了藝術傳統語言的存在,於潛意識中否定了它的存在基礎,使新生的藝術形式處於一種尷尬的失語狀態。中國油畫在演進過程中,離不開對西方傳統的繼承和創新,也離不開對本土繪畫傳統的借鑒和學習。

二、美術吐故納新的創造

“吐故納新”源自《莊子。刻意》中,“吹怐呼吸,吐故納新”。本是講道家的養生方法——吐出濁氣,吸入清新之氣。後轉借專指排除舊的,吸收新的。“吐故納新的創造”既是美術學科承傳發展的原則與方針,又是美術自身承傳的目的與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