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大師丟勒的繪畫(1 / 2)

淺析大師丟勒的繪畫

藝術研究

作者:潘玉淑

摘 要:文藝複興是資產階級以世俗的形式,借用古希臘、羅馬文化中的積極因素來反對封建製度和教會神權統治的思想文化運動。在這個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內形成的資產階級思想體係,稱為人文主義。阿爾布萊特·丟勒(1471-1528)是德國美術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藝術家,他將意大利文藝複興的形式和理論傳播到歐洲北部,創造和奠定了德意誌民族畫派的傳統和基礎,並極大地影響了此後德國藝術的發展。他多才多藝,學識淵博,是德國畫家、版畫家及木版畫設計家。丟勒的作品包括木刻版畫及其他版畫、油畫、素描草圖以及素描作品。他的作品中,以版畫最具影響力。

關鍵詞:文藝複興;人文主義;宗教;古希臘;古羅馬

[中圖分類號]: 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1

一、丟勒的藝術背景

文藝複興時期是指14世紀到16世紀西歐與中歐國家在文化思想發展中的一個時期。正是在這個時期,歐洲的各大國家日益強大,宗教思想和行為也都發生了變化。“文藝複興”的原義是“在古典規範的影響下,藝術和文學的複興”。其變化的思想基礎就是關懷人,尊重人,以人為本的世界觀。實際上,文藝複興作為歐洲曆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折點,它的含義還要更為寬廣。在經曆了中世紀封建教會勢力的1000多年的黑暗統治之後,人們開始掙脫精神上的束縛與奴役,被禁錮多年的古典文化成為建立新型的資產階級文化的重要武器。人文主義由此而產生。人文主義肯定人是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他們要求文學藝術表現人的思想和感情,把思想、 感情、 智慧都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文藝複興時期的美術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的因素最先在意大利萌芽,市民階層的形成有力地促進了世俗文化的發展,文藝複興運動興起於14世紀的意大利,15.16世紀在西歐其他一些國家得以廣泛傳播。

二、丟勒的生平簡曆

阿爾布列希特.丟勒(Albrecht Durer 1471-1528)出生在德國紐倫堡一個首飾匠家庭,他之所以自幼表現出極高的繪畫天賦是因為他從小就接受金銀首飾工藝所必需的雕刻和繪畫技藝訓練。13歲時,他畫了一幅自己的肖像,形象生動、逼真。丟勒15歲時(1486年)給父親畫了第一幅畫像。正是在這期間,丟勒從一名金銀首飾作坊的學徒變成了一個年輕的畫家。

1490年至1507年,他先後遊曆巴塞爾、斯特拉斯堡及威尼斯等很多地方地,並拜會了他仰慕已久的喬萬尼·貝裏尼(Giovanni Bellini)。他不但刻苦努力地提高自己藝術知識的認知水平,而且還著手研究數學、幾何學、拉丁語、古典文學等,他和學者的接觸較之與藝術家的交往更為頻繁、密切。1512年成為馬克西米裏安大帝(Emperor Maximilan)的禦前畫家。後到安特衛普、布魯塞爾、馬連、科倫、密得堡、布魯日和根特等地旅行,在每個地方都備受禮遇。1521年7月返回故裏,健康情形轉壞,但他一直堅持創作。

1523年末,丟勒開始寫自傳,不僅作了自己一生的回顧,而且敘述了他的父母和他十七個兄弟姊妹及他自己的生平遭遇。當時在世的隻剩下他的一個弟弟。

和文藝複興其他的一些畫家一樣,丟勒也非常熱衷對自然事物規律的探討和對繪畫技術方麵的研究。1525年,丟勒的重要著作《量度藝術教程》出版。因此,他躍居文藝複興時期第一流藝術理論家之列。1526年,是丟勒創作傑出肖像的一年,如《四使圖》,是丟勒晚年創作中的成功之作。這幅油畫不僅體現了丟勒的人文主義思想,還蘊含著他對宗教改革的鮮明態度。丟勒通過正麵理想形象,意圖發表自己的政治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