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析《祭侄文稿》的形式美(1 / 2)

析《祭侄文稿》的形式美

藝術研究

作者:王宏昌

摘 要:麵對古人的書法作品,我們更多的是關注技法層麵的學習,而很少去留意作品中的形式美。本文著重以《祭侄文稿》為例,進行一個對書法形式美的簡單探索。以書法本體為出發點,從章法構成、空間留白和塗改所造成的“塊麵感”等三個維度去進行探析,便於我們能夠更為深入的了解書法這一視覺藝術的構成特點。

關鍵詞:《祭侄文稿》;章法構成;留白;塊麵感

作者簡介:王宏昌,男(1982-),籍貫: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研究生2010級,研究方向:中國畫。

[中圖分類號]:J29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 01

書法是線條的藝術?更準確的說書法是點、線、麵的藝術。看書法史上的所以字體,如果隻用“線”這一個因素來概括的話,恐怕也就小篆這一字體能“勉強”算是“書法藝術”了。傳統意義上講,小篆就是線條的藝術,此言不差。但是現代美學家們,喜歡用理性的、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來套用對書法及其他視覺藝術的研究。當代這種新的研究方法的引用是值得我們認可的。然而,在他們看來,線的無數次放大,再細的線也會變成一個“麵”。而再長的線,也是由無數個“點”組成的。所以說,書法是一種點、線、麵的藝術。當然這至是整個書法構成中,最基本的三個要素。其他的一些視覺構成元素,將結合《祭侄文稿》來具體分析。

一、章法構成的形式美

古人常從日常的自然現象中,對書法而有所“頓悟”。這樣的頓悟,不同的書法家對書法的理解各有不同,所以頓悟出的內容對他書法的影響也會有所差別。懷素曾以觀夏雲而悟書法。這種頓悟,想必更多的是側重於對整個章法的頓悟。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夏天的雲彩當時傍晚時節出現,在夕陽的照射下而展現出各種顏色,其中以橘紅色為主,有輕有重,陣陣夏風吹過,在空中不停的變幻出各種形狀。這正如草書的綿綿起伏之狀。顏真卿與懷素為同時代人,顏氏是否也有此感觸,或者和懷素就此問題交流過,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從現存《祭侄文稿》的這件作品中,我們似乎隱約能見到“夏雲飄渺”的視覺形式美感。

下麵我們就具體的章法形式來進行分析,我們按照整個章法在筆墨上所留下來的痕跡來看,從直觀感受來說主要可以分為兩類:重和輕。我們把所有用墨較重的部分又分為四個片段。重者為第1、2、4和8、9、10和13、14、15和17、18、19行。其餘的的諸行為較輕的部分,又形成了五個片段。整體構成中,是以輕重交替的形式展現出來。由輕重所形成的塊麵來看,前麵部分,又是由小塊麵交替而成,後麵則塊麵較大,輕重反差也相對較大,在節奏上更為強烈,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

二、留白的形式美

盡管《祭侄文稿》一文是祭侄東明而書,純屬信筆之作。但是,我們在理解的時候,可以當做是有意而為的一件優秀的作品來看待,書法作品中留白的方式很多,可以分為筆畫內留白,結體內留白,字與字的留白,字組間的留白,行與行的留白以及整幅作品的四周留白等等。在具體的作品操作中,所有的留白方式都會起著不同的方式,對作品看產豐富的形式構成而服務。當然每一幅作品中留白的側重點不同,有主次,所以留出來的白所展現出來的視覺感受也會相差甚遠。如在《祭侄文稿》中,留白的方式主要以字句留白和行距留白為主。字距如第10、11、12和15行等,行中的字句較大,都產生了較大的留白空間,空間的大小也有所不同,在10和11行中的白,離的較近,我們可以把這兩塊看做是一個整體,與12行和15行形成了一個大小、上下、前後的呼應而不至於顯得孤立。行與行的留白,這在《祭侄文稿》中表現得較為複雜,大小錯落在每一個行與行之間的空白之中。較小的如第1、2行間的空白和第5、6行間的空白,是一個很微妙的呼應關係。較大的如第16、17行和第17、18行,分別在下麵和上麵形成了兩塊較大的白,同時後麵部分內容修改的部分較多,有的被塗抹掉了,有的行與行之間又插了一行小字,使得整個章法上更加的緊密,而這兩塊白的留更是一種“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的效果,對比強烈。對於白的另外一種表達方式就是在用墨上,虛實相間中的“虛”,也就是留白的意思,而枯墨和濕墨這兩種墨的表現形式上也同樣是一種“虛”與“實”的對比。這一點在顏真卿的筆下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祭侄文稿》中我們也可以肯定地認識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