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桑《第三小提琴協奏曲》音樂分析
藝術研究
作者:張蕾
摘 要:聖-桑寫作的《第三小提琴協奏曲》是非常著名的一首小提琴作品,分為三個樂章。這些樂章充分展示了聖-桑對音樂結構內在張力、動力的構建能力、對旋律寫作、和聲織體、配器音色等方麵卓越的把握能力。
關鍵詞:聖-桑;《第三小提琴協奏曲》 ;音樂分析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1
法國作曲家聖-桑一生共寫有三首小提琴協奏曲,第三首《b小調小提琴協奏曲》(op.61)作於1880年並由薩拉薩蒂於1881年月2日在巴黎首演,時長約28分鍾。樂隊編製為主奏小提琴、長笛兩支、雙簧管兩支、豎笛兩支、小號兩支(G調)、長號三隻、定音鼓、和弦樂五部組成。
樂曲的第一樂章是一個不太快的快板樂章,b小調,2/2拍子,按照傳統的奏鳴曲式寫成。但與古典協奏曲的寫作不同,由於第一主題的材料在發展部曾充分變形、碎化發展,所以在再現時,先呈示了第二主題,然後才再現了第一主題。
樂曲一開始便在低音弦樂器四小節的顫弓演奏背景中,由獨奏小提琴拉出了熱情洋溢、富於戲劇性的第一主題,並在整個樂章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主部主題由三個回轉的五音動機(回音動機)構成,它不僅直接構成和弦,而且為整個樂章中豐富多彩的變化發展奠定了基本構架。其中升高的第VII音暗示了整首樂曲的情緒和傾向,是整個樂章音樂材料發展的核心:
D大調主部主題:
|--A動機---| |----B動機------| |---C動機---|
主部主題出現了之後,樂隊以主部主題的動機作為素材。樂曲開始由起初的高亢激昂漸漸地轉入平靜,然後經過由木管伴奏的以第一小節為主要樂思所延伸出來的優美抒情的經過段後,最後副部主題就會逐漸呈現出來。主部主題出現之後,先是在整個樂隊進行氣勢磅礴的演奏,再用管弦樂隊進行下行的節奏型。
E大調副部主題:
聖-桑在這裏標示dolce espressivo(柔和並富於表情),主要演奏形式采用了連弓和波音,運用歌唱性的表現手法。與主部主題帶重音的、顯得非常幹練的四分音符所表現出的“點”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
兩個的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個熱情奔放,另一個爛漫恬美。體現的是一個堅強、硬朗的男性形象,副部主題則是一個柔美而溫婉的女性形象。第二樂章是稍快的小行板,用遠離主調的降B大調。由小提琴演奏的旋律優美、親切,基本主題自然舒展,節奏具有船歌的韻律和搖擺。這是非常著名的一個樂章,它開始也是在四小節的引子之後,小提琴在弦樂隊輕聲震音的烘托中以船歌6/8拍子奏出柔和的第一個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