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當代藝術的評判標準
藝術研究
作者:邱峰
摘 要:藝術水準雖不像別的東西會有一個準確的數據來劃定,但是藝術也是有一定批評標準的;矢語的原因,除了曆史和現實的社會因素,就藝術界自身的原因來看有兩點;“85美術新潮”是“中國現代藝術”探索最活躍、活動最頻繁的曆史時期;怎樣正確看待“先鋒藝術”和“行為藝術”,作為批評家應堅持真實性原則。
關鍵詞:時代性;矢語;85美術新潮;扭曲的藝術;真實性
作者簡介:邱峰,男(1976-),上海,華東師大201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史。
[中圖分類號]: J0-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2
藝術水準雖不像別的東西會有一個準確的數據來劃定,但是藝術也是有一定批評標準的。之所以會出現藝術的評判標準,是因為人對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的關注和興趣,而不是對某種學說、方法的驗證或演練。藝術的評判標準存在的理由是人對藝術的認同和疑惑,而不是它與某種偉大學說的聯係。中國當代的藝術評判標準也許應該和中國古代的藝術評判標準有著承接的關係,但是不應該是新版的古代的評判,中國當代的藝術的評判理論也理所當然的是對西方現代批評的借鑒,但是不應該是西方現代藝術的批評理論分支。我們在麵對一件藝術作品的時候,我們要把藝術作品當作成一個欣賞的對象,而不是作為一件理論分析的對象,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的公平的客觀的把握這件藝術作品的真正價值。每個人對作品的感受,欣賞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固定的藝術理論評判標準不可能評說古往今來的一切的藝術作品。
自從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大門,西方傳教士的文化也強行介入。中西文化的衝突、融合一直是中國社會進程的不爭事實,也是中國現代藝術建構的真實背景。經過一百多年的努力,我們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完成了從古典藝術向現代藝術的轉換,建立了中國藝術的現代模式和體係。但是,這種“轉換”和“建立”,其實不過是對西方的接受和吸納,缺少思想和理論方麵的創造性。在中國當代美術短短的30多年內,我們並沒有向世界提供出一種獨特的具有世界意義的藝術思想和理論。使得我們的藝術從整體上來說,還不能與西方的藝術界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對話與交流,以至於早年的許多藝術作品都是剽竊西方的學術成果的卑鄙的行徑。這種行為被有的藝術家概括為“失語”狀態。
矢語的原因,除了曆史和現實的社會因素,就藝術界自身的原因來看有兩點:一是因現實的落後導致的藝術自信心的喪矢;二是在治學方法論上的缺陷。而對學術自信心的喪失導致兩種不健康的傾向:一種是亦步亦趨、頂禮膜拜的“跟屁蟲”;另一種是目空一切、夜郎自大的“國粹派”。我們中國當代美術經過30多年的風雨洗禮之後,如同雨後春筍一般,蓬勃發展。周躍進所著《新中國美術史》觀點:“中國的現代主義或現代藝術,首先是指形式上的斷裂和革新。”也就是說,相對於傳統繪畫而言——不管是新中國成立以前代代相傳的繪畫傳統,還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經過現實主義改造所形成的繪畫樣式,以及與此相關的油畫、宣傳畫、連環畫、年畫等以現實主義為基礎的創作模式,在觀念和形式上相對立的表現主義、抽象派、達達主義、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都統稱為“中國現代藝術”。“85美術新潮”是“中國現代藝術”探索最活躍、活動最頻繁的曆史時期。“85美術新潮”這一概念,是泛指發生在1984年至1989年四五年間的一係列美術現象,包括群體、展覽、會議、個體與個展、活動等。雖然畫展和評委的評判都有很大的不足,不管這一“新潮”的結果如何,就其探索性而言,在這一“新潮”中曾經作出各種努力的青年美術群體和藝術家們的精神勞動,都應該濃墨重彩的記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