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劉箴俗秦腔《黛玉葬花》看近代戲曲舞台的審美特色(1 / 2)

從劉箴俗秦腔《黛玉葬花》看近代戲曲舞台的審美特色

藝術研究

作者:雷家琪

摘 要:本文以曹雪芹《紅樓夢》原著當中“黛玉葬花”的情節為基礎,通過發掘這一情節在近代秦腔名角劉箴俗《惜花記》中的故事改編、舞台演出以及社會反響等方麵的情況,從而探討近代戲曲舞台藝術的審美特色。

關鍵詞:黛玉葬花;秦腔;近代戲曲;審美特色

作者簡介:雷家琪,女(1989-),陝西西安人,現為西北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生,研究方向為中國戲曲史。

[中圖分類號]:J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2

提起“黛玉葬花”,大多數人都會想到中國古典文學巔峰之作《紅樓夢》中第二十六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 埋香塚飛燕泣殘紅》的內容【1】。曹雪芹用“葬花”這一充滿詩人赤誠與詩意空靈的浪漫行為,以同情之筆墨渲染著美麗敏感的林黛玉孤傲自尊的內心,自《紅樓夢》小說問世以來,此情節就成為接受者公認的經典之一,事實上在小說問世後不久就出現了由“葬花”情節改編成的戲曲作品,並一直搬演不衰。而到民國時期,陝西秦腔演員劉箴俗的折子戲《惜花記》成功上演,也為易俗社當時在湖北“打炮”演出創下了驕人戰績【2】。

劉箴俗,1903年生於陝西戶縣,幼年喪母,隨其父親四處漂泊,十一歲時其父因生活無著,領他到西安“易俗社”學藝,當時該社的創始人之一孫仁玉先生認為他是“當今的小喜翠”(清末京都名優),是個可塑之才,故將之錄取。【3】

劉箴俗進入易俗社後,應工花旦,在名師陳雨農、黨甘亭的培養下,加之刻苦好學,很快就能登台演出,並且首次亮相就博得社會各界高度讚揚,迅速成為當時陝西戲曲舞台上的名角。當時北京晨報的記者孫伏園先生在《長安道上》一文中這樣描繪:“‘劉箴俗’三個字,在陝西人的腦筋中,已經和省長差不多大小了……如果你說劉箴俗不好,千萬不要對陝西人說,因為陝西人無一不是劉黨。”可見劉箴俗當時在秦腔界的聲望與影響。

1916年,在梅蘭芳京劇《黛玉葬花》上演後所引起的轟動效應影響下,易俗社開始為劉箴俗量身定做秦腔版“葬花”。1917年10月,由孫仁玉編劇,黨甘亭排導的秦腔古裝新戲《惜花記》在西安由劉箴俗首演。【4】

該劇目的演出底本已佚,筆者通過對編著《秦腔劇目初考》的仲居善先生進行采訪,獲知了這出戲底本的大體情況。據仲老回憶,這出戲劇情簡單,隻是對第二十七回“埋香塚飛燕泣殘紅”情節的改寫。黛玉的服裝上衣為斜領瘦長袖、短褶子,下身為綢質密折長裙,與上衣之間有裝飾腰帶,梳古裝頭,整體造型較之前的秦腔戲裝扮有了很大的提高。她荷花鋤上場,通過唱詞講述昨日往怡紅院訪寶玉,被丫鬟拒於門外,疑寶玉薄己的心理活動,緊接著通過念白自憐身世,然後再唱《葬花辭》的節選。此時寶玉至,聽得黛玉所吟唱的詞句內心傷感,上前表明心意,二人言歸於好。

劇情幾乎與原著並無出入,也沒有什麼太大的起伏與衝突,但是這出秦腔版的《惜花記》一經上演,立刻受到了觀眾的追捧。據仲居善先生回憶,這出戲的劇本在表演上很有特色,唱詞文雅細膩,唱腔多有創新,突破了秦腔傳統七字句、十字句的整齊模式,表現得極為婉轉纏綿。1921年,易俗社受邀去湖北武漢演出,劉箴俗此劇一經上演,轟動劇壇,尤為歐陽予倩先生所讚賞,劉箴俗也因此獲得“南歐、北梅、西劉”之譽,時人鄂癡曾在《劉箴俗的》一文中評價他說:“恰如圓珠走盤,令人神益,其惜花之神情,掃花之態度,葬花之姿勢,無一不出神入化。將來菊部爭輝,梨園傑出,合歐陽予倩、梅蘭芳鼎足而三,有厚望焉。”

可見,這出劇目本身在劇情上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動人之處,但是仍舊引起如此大的轟動效果,筆者以為,我們可以借此探究近代戲曲舞台審美的幾大特點。

其一、在劇本的編排上以演員、演出為中心展開情節

這一情況的出現同這一時期戲曲演出的方式直接相關。雍正三年起政府禁止官員蓄養家班,許多演員流落民間自由演出,乾隆前期在相對來說經濟較為發達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已經出現了職業戲班;清代中葉以後,城市裏的專業戲曲劇場建製逐漸成熟,隨著家班的進一步衰落,專業戲班更加向劇場集中;民國時期,劇場戲園的管理已經有一套規章體係,簡而言之即由劇院老板聘請戲班,戲班又往往由一個唱大軸的名角挑班。因此觀眾來不來看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戲院聘請的戲班中名角的技藝與聲望,筆者姑且稱這一時期為“演員中心製”的時代。這一時代背景下,一個劇場或者說戲班為了能賺錢,必須要有能被捧紅的演員,為了捧紅演員戲班就必須圍繞其進行編劇排練與演出。所以在這出“場子冷得可以”的“葬花”中,易俗社為了當年初到武漢演出能有市場,所以讓劉箴俗上演了專門為其量身定做的《惜花記》,以其“繞梁三日”般纏綿悠遠、婉轉動聽的唱腔取得了“打炮”演出的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