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東鄒城山頭花鼓戲的演唱風格(1 / 2)

山東鄒城山頭花鼓戲的演唱風格

藝術研究

作者:房迪

摘 要: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劇種——鄒城山頭花鼓戲,在其悠久綿長的發展過程中始終作為祖國文藝百花園中的奇葩,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但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多元文化的衝擊, 山頭花鼓戲的保護與發展麵臨很多困難。對鄒城山頭花鼓戲進行保護研究對維護我國文化多樣性、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應盡最大努力,令其重現輝煌。

關鍵詞:鄒城山頭花鼓戲;演唱風格;藝術特色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1

山東鄒城有一種獨特的古老劇種“山頭花鼓戲”,盛行於清末民初時期,風靡範圍達原來的鄒縣、泗水、曲阜、兗州、滕縣等地。因其發源地在傳說為孟軻林幕所在地的鄒城大束鎮東山頭村而得名,其傳人姓孟,是所謂“聖賢後裔”,上一個世紀三十年代後期,孔孟等姓氏修訂族譜子時,因主事人認為唱戲有辱聖賢門庭,勒令其放棄演唱,否則便不能載入族譜。迫使當時的山頭花鼓戲傳人孟昭景忍痛雜碎鑼鼓,焚毀戲箱行頭,停止演唱活動一二十年。致使該劇中喪失了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發展機遇。在這一時期內,化裝揚琴發展為呂劇,拉魂腔發展為柳琴戲,肘鼓子發展為五音戲,山頭花鼓戲卻從此時走向衰落。以後雖然仍有零星演出活動,但已是去日黃花,今非昔比了。

山頭花鼓戲劇本好像小說中得短篇一樣,截取生活中的一個橫斷麵,折射出事件的前因後果,很少有從頭到尾平鋪直敘的故事例如《張廷秀趕考》、《何文秀私訪》都是在主人公的官以後微服私訪,夫妻相會的片段,以前的被害陸落難都是靠人物的敘述被講述出來的。至於以後的結果就不言而喻了。《趙芙蓉觀燈》重點敘述觀燈過程。至於男扮女裝進京代夫趕考,則在臨動身時戛然結果,因此他的容量不是很大,在別的劇種中得一個折子,山頭花鼓戲都演繹成一出大戲。如《薛李還家》、《武家坡》等。正因為它截取的片段很小,便能夠充分展開,一唱三歎,表現的酣暢淋漓。這是山頭花鼓戲劇本結構的重要特點。

唱詞反複拖遝的情況是有的,沿用老套子千篇一律的情況也是有的。這在未經改革前的舊戲曲、舊曲藝形式中是通常會出現的表現形式。如山東梆子老戲中,凡有趙匡胤的戲,都有自敘身世的一大段唱詞,比如“趙匡胤打坐桃花宮,表一表趙家創業的龍。”以下表完家鄉居住、父母名姓及為人好處“吃齋不動腥”等等之後又提到他本人幼時“一生兩歲娘懷抱,三生四歲離懷中”等等,純是廢話。以後又是什麼“打關西、闖關東,關東關西結賓朋”,還不僅是唱詞,簡直發展為民眾口中的諺語。這些唱詞都與當下的劇情無關。又如《坐樓殺惜》,則由宋江曆述對方的身世:“閆雪嬌你不住鄆城小縣,家住在北直隸有你的門庭……”以後逃荒到此,賣身葬父以至二人結合的經過,以及他對她做出的犧牲,“我為你”如何如何。他這裏好容易唱完,轉過身來閻婆惜以“宋大爺在北樓辱罵於俺,罵的俺閆雪嬌粉麵通紅”為起,接唱宋江那一大段戲,同樣的唱詞換一換人稱及稱謂重複一遍。這種情況曾經大受詬病,說成是“倒糞”。現在其他劇種都改掉了。甚至建國後出道至今已是中老年的演員都不知道以上所引的那些老詞了其實掉過頭來想一想,當時那種集市中野台子唱戲,劇場秩序混亂、喧嚷,觀眾進進出出,這種重複甚是必要的。這次聽不清,下次聽清了,如果不重複就留下空白了。當時的觀眾包括城市中戲院裏麵的觀眾,對此並不感到反感。因為那時的戲棚子戲園,也是相當熱鬧、喧嘩的。挎籃子的小販走來走去,叫賣聲不斷,手巾把子在頭頂空中飛來飛去。那種演出秩序也是需要這種重複的。因此,戲曲鄉村集市的野台子,由城鎮的戲棚子戲園,進入大城市的豪華劇院,改掉這些拖遝重複的現象是應該的,但是在當時那種情況下,那種原生態的存在也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