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英語”變體
語言研究
作者:路敏
摘 要:世界英語World Englishes的存在對語言學界已不陌生,但是對“中國英語”變體的存在仍然存在許多爭論和質疑。英語是一門國際通用語言,在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溝通交流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國內有學者認為中國英語已經成為世界英語的一種變體。本文根據成為英語新變體的標準——Kachru的標準和Llamzon的標準,旨在說明中國英語還不能成為一種有自己特色和特點的變體,並就中國英語成為英語變體的實用性進行討論,進一步說明中國英語作為新變體對於中國本身和英語語言的不實用性。
關鍵詞:“中國英語”;國際標準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1
1、前言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由於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在世界的廣泛應用,關於傳統的“標準英語”模型已經被打破,同時不同國家和不同地區的各種英語變體也逐漸地甚至已經展現其價值。現今,英語不再被認為是一種具有統一標準的抽象的孤立的語言,某些國家和地區使用的英語語言已成為一種典型和已被接受的英語變體(例如印度英語)。English開始以複數的形式出現,世界英語(Englishes)這個複數術語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學者和語言學家接受,並開始進行論證和研究。中國也不例外。自從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並成功舉辦2008年奧運會以來,中國英語學習者的數量大幅度增加。據調查,中國3億在學習英語。中國的龐大的英語學習群體使國內學者開始研究中國英語學習者的特點,並有部分學者提出中國英語的概念,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就是否應給予英語官方承認的地位並將其作為第二語言來學習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本文引用關於成為世界英語變體的國際標準,旨在對將使英語中國本土化提出質疑,並論證其不實用性和不必要性。
2、判定英語語言變體的兩種標準
對於一個非英語母語的國家,是否可將本國使用和學習的英語作為一種世界英語變體的判定,並不是由其使用現象和學習現象決定的,而是要通過成為變體的國際標準。自19世紀80年代開始,兩種關於判定是否為世界英語的變體的標準被廣泛接受——Kachru標準和Llamzon標準。
2.1 Kachru的標準
Kachru是第一位提出世界英語(World Englishes)的學者。他於1981年時提出,一種英語變體必須具有以下功能:1. 工具性功能。具體來說,在具有英語變體的國家的學校教育中除了母語課程外,無論在其文科或理科課程,學習者學習英語教材並被英語語言教授。2. 管理性功能。此功能隻要是指,在具有英語變體的國家,其所有國家法規的語言形式具有除母語版本的英語官方版本並被行政部門和本國人民廣泛接受和使用。3. 人際性功能。主要是指英語作為除母語外被廣泛接受和使用的不同種族之間,不同方言之間和不同宗教組織進行溝通交流的語言媒介和工具。4. 創造性功能。隻要是指在英語變體國家,要有數量較大的不同文體的文學作品是以英語語言形式的方式被創作的。
從以上功能判斷,“中國英語”隻具有“工具性功能”的小部分特征:在本世紀初,國家教育部提出一個口號——爭取在三年之內,各大高校以英語教授的課程達到5%到10%,但是此口號的實施力度仍需調查。就其他三項功能而論,“中國英語”作為變體可以判定是不符合標準的。在創造性功能上,必須注意的是,中國現居公民使用英語語言創作的作品可被稱作“中國英語”作為變體的功能,然而,對於旅居中國國家之外的作家的英語作品,是不能被看做是使用“中國英語”創造的作品。
2.2 Llamzon的標準
菲律賓語言學家Llamzon(1983)總結了關於新的英語變體的四個特征:1.生態特征。主要是指英語變體具體存在於多語社區。2.曆史特征。相對於以英語作為主要語言的國家的英語語言曆史,新的英語變體曆史較短,或者說,新的英語變體的形成是基於殖民時期的殖民國家使用英語,其促成了英語變體的形成,並且新的變體衍生於殖民國家的英語。3.社會語言學特征。新的變體的基本特征在於其使用領域。這些領域應包括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社會成員之間的交流和娛樂的交流,等等。家庭使用英語能夠促進英語英語作為母語的生成(ENL),ENL社區的生成是語言社區形成的關鍵。反過來說,英語社區形成後才能使英語變體具有穩定性和持續性。4.文化特征。主要是指以新變體進行的文學寫作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