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歸去來兮辭》中“而”字用法芻議(1 / 2)

《歸去來兮辭》中“而”字用法芻議

語言研究

作者:高敏

摘 要:“而”字作為古代漢語中最常見的虛詞之一,用法極其靈活,中學生不易掌握。本文聯係《歸去來兮辭》對“而”的連詞用法進行分析,並著重對“而”字起修飾作用和承接作用進行辨析,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關鍵詞:《歸去來兮辭》;而;連詞;用法

[中圖分類號]:H1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1

高考語文大綱中對學生有這樣一條要求:“理解常見的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並列出了18個虛詞。大綱要求的虛詞雖然數量很少,但使用頻率高,用法極其靈活,學生不易掌握。“而”作為這18個虛詞之一,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常常出現,那麼它有哪些常見意義呢?

一、“而”作代詞,同第二人稱代詞“爾(讀上聲ě,其餘義讀平聲é)”;

二、“而”作表示感歎的語氣詞;

三、“而”作連詞。“而”是古漢語中最常見的一個連詞,常見的用法主要有:⒈表示並列關係;⒉表示轉折關係;⒊表示因果關係;⒋表示順承關係;⒌表示修飾關係。(一、二點本文暫且不論。)

高中新課標《語文·必修五(人教版)》所收錄的《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先生的代表作,全文共60句,用到“而”字的就有12處之多,因此可作為典型的模本來進行分析,這12處分別是:

⑴奚惆悵而獨悲?⑵覺今是而昨非。⑶風飄飄而吹衣。⑷門雖設而長關。⑸時矯首而遐觀。

⑹鳥倦飛而知還。⑺撫孤鬆而盤桓。⑻世與我而相違。⑼亦崎嶇而經丘。⑽泉涓涓而始流。

⑾或植杖而耘籽。⑿臨清流而賦詩。

其中,“而”在第⑻句“世與我而相違”中用法比較特殊,它用在此處相當於“之”,起“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除此之外的“而”都用作連詞,其中有的用法十分明確,如:

一、第⑴句“奚惆悵而獨悲”可譯為:“為什麼還要愁悶並且獨自悲傷呢?”其中的“而”就是連接“惆悵”和“獨悲”這兩個並列的形容詞,因此這個“而”表示並列關係。

二、第⑵、⑷句中而所連接的“今是”和“昨非”、“門雖設”和“(門)常關”形成了兩組顯然的對比,故表示轉折關係。

三、第⑹句“鳥倦飛而知還”意為“鳥飛得倦了,因而知道歸巢。”此句中的“而”字連接的兩部分是前因後果的關係,因此表示因果關係。

而其餘兩種用法卻不易分辨,學生常常混淆:

四、表示順承關係:當"而"表順承關係時,它連接的前後內容是承接的,相當於"就",多數情況下它的前後內容是連續動作。

五、表示修飾關係: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地”。當狀語是用形容詞、副詞充當時,“而”字的修飾用法顯而易見,例如第⑶句“風飄飄而吹衣”,第⑼句“亦崎嶇而經丘”,第⑽句“泉涓涓而始流”。

但有一種特殊情況:修飾中心詞的狀語是用動詞來充當的。學生往往容易把這種情況與“而”表示順承關係的情況混淆——此時“而”字的前後都是動詞,其作用該如何判定?是表示承接還是修飾?例如第⑸句“時矯首而遐觀”,第⑺句“撫孤鬆而盤桓”,第⑾句“或植杖而耘籽”以及第⑿句“臨清流而賦詩”。

其實,單從“承接”和“修飾”的字麵上來看,我們就能找出二者的區別,“承接”,即承上接下,承前接後,說明其連接的前後兩部分是有一個先後關係的——當後一個動作發生的時候,前一個動作也就自行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