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微博體語言中的篇章仿擬修辭
語言研究
作者:趙園
摘 要:網絡時代瞬息萬變,現在的信息傳播已經進入了微傳播時代,微博正以其不可思議的速度大範圍蔓延。篇章仿擬也作為微博體語言中最突出的修辭手段為人們廣泛使用。本文闡釋了篇章仿擬修辭作用下的微博體語言修辭效果,並深入分析其產生的動因。
關鍵詞:微博體;修辭;模因;傳播
作者簡介:趙園,女,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2011級文學碩士(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H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2
1、微博體篇章仿擬的修辭效果分析
首先,仿擬修辭的定義為“為了諷刺嘲弄而故意仿擬的既成形式的修辭格”。【1】p104篇章仿擬就是以現存的篇章文本形式為藍本, 仿擬出整個章節或整篇詩文, 旨在表達新的內容。【2】p309網絡中的篇章仿擬側重語調的仿寫, 借鑒現有的本體, 仿擬新的篇章,抒發網民的情感訴求傾向。我們以“xx體”的仿擬形式主要表達的修辭效果就是幽默諷刺,而網絡語言追求的語言效果比日常語言更誇張,以至於運用仿擬格所構成的語言往往是一種違反言語常態或社團使用習慣的言語現象。【3】p253
例如 “甄嬛體”,言必稱“本宮”,描述事物用雙字:“方才、想來、極好、罷了”,常用句式有:“若是……想必是極好的,但……倒也不負……” 。這些語言習慣都是從古書中借來的,其適應的語言環境是古代宮廷,而網友利用這些來進行仿寫,引入當今的社會生活,使言語中頗具古風,極具喜感。
其次,而且仿擬是在原有的形式上出新,在新形式展示的同時舊形式的影響還在,所以仿擬出的語言形式,是兩種不同意象的契合,是兩種表達效果的疊加,是兩種語言的共同影響,具有特別的藝術感染力。仿擬的表達效果雖然能從模擬的詞句中表達出來,但是受話人唯有充分了解仿擬篇章的原意以及相關背景,才能充分獲得這種特別的審美快感。[4]p195
再次,如今虛擬的網絡社會突出了“陌生化”的審美標準。當人們通過一些特定的手段把原本司空見慣的言語現象轉變為一種新異、獨特的言語現象時,這就是語言形式的“陌生化” 。說到底,追求新穎奇特是人類的一種共同心理,正如陳望道先生在《美的形式》一文中所談到的:“人類心理卻都愛好富於變化的刺激,大抵喚起意識須變化,保持意識的覺醒也是須要變化的。若刺激過於齊一無變化,意識對它便有了滯鈍、停息的傾向。”【5】仿擬,作為一種發散性的言語形態,使言語表達變得新奇的辭格,正好滿足了人們這一需求心理。
2、微博體篇章仿擬的傳播動因分析
“xx體”的仿擬在微博領域掀起了一陣全民造句的風潮,對於微博體的流行,除了對於修辭效果的充分表達,傳播的推動也是不可或缺的。
2.1從語言模因論角度分析
模因這個概念是牛津大學動物學家 Richard Dawkins於1976年在其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來的,是一種基於新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來解釋文化進化規律的新理論。文化的傳播與人類遺傳相類似,即它也能導致某種形式的進化,而語言的進化就是通過非遺傳途徑進行的。基因是通過遺傳而繁衍的,但模因(meme)卻通過模仿而傳播,是文化的基本單位。根據道金斯(1976)的觀點,模因是一個文化信息單位,那些不斷得到複製和傳播的語言、文化習俗、觀念或社會行為都屬於模因。模因不但被當做有生命的結構,它還往往被描述成與電腦病毒相類似的“思維病毒”[7]P110,可以感染他人的大腦或者傳染到其他人的大腦中。【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