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圖式理論分析非語言因素對英語閱讀的影響
語言研究
作者:蘇琴
摘 要:對英語學習者而言,閱讀是英語語言輸入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種必備的語言運用能力。本文在闡述了影響英語閱讀的語言因素與非語言因素相關理論之後,結合對英語學習者的問卷調查,運用圖式理論探討了非語言因素對閱讀實踐的影響。積極有效的閱讀是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關鍵詞:非語言因素;圖式 閱讀理解能力
[中圖分類號]:H31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2
引言
閱讀能力是一種重要的語言運用能力。對學生而言,閱讀更是學習英語的一個主要形式,是學習英語語言知識的最重要渠道。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英語學習的效率和
效果。
閱讀在第二語言習得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是大多數學者所認同的。長期以來,根據“自下而上”的閱讀模式(bottom-up model),閱讀理解被認為是一個被動解碼過程(decoding writing symbols),即由詞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過程。也就是說,在篇章閱讀中,如果讀者克服了諸如詞彙、語法的障礙,就可以很好地理解篇章。然而,在實際學習運用過程中,閱讀效果卻不盡如人意。這是為什麼呢?
一、閱讀過程與非語言因素
首先,我們需要深入分析一下什麼是閱讀?閱讀是一種重要的語言運用能力。閱讀活動首先是一個視覺活動的過程,卻又不僅僅是一個視覺活動的過程。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期,美國學者Goodman基於對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提出了“自上而下”閱讀模式(top-down model)。與“自下而上”模式不同,他認為,人們的閱讀過程是一種主動的“猜測—證實”過程,讀者應利用先前已有的知識來分析和處理所接收的信息,如單詞、句子等。在Goodman(1967)和加拿大學者Smith(1971)提出的心理語言學閱讀模式理論(Psycholinguistic Reading Model Theory)中,Goodman說閱讀是一種“心理語言學猜測遊戲”。讀者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來理解和猜測閱讀材料內容。一個好的讀者被認為是一個好的猜測者(guesser)。在這裏,猜測的意思是,結合材料部分信息,根據讀者的經驗和背影知識,而非想當然,去預期材料的主旨意思。換句話說,閱讀是讀者利用原有知識(existing knowledge)預測和解碼材料所傳達信息的過程。根據這一理論,閱讀效果取決於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了作者的意思,並不取決於他能認識材料中多少個單詞。
然而,後來許多研究發現,“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模式理論都有自身的局限,它們都不能充分解釋閱讀過程中的一些現象。事實上,嚴格地說,閱讀過程既不是“自下而上”,也不是“自上而下”的過程,而往往是二者的綜合或交替使用過程。
語言因素包括語音、語法以及與英語相關聯的文化知識等。對大多數學生來說語言知識是通過視覺渠道,即視覺信息(Visual-information)獲得的。視覺信息是指閱讀材料自身的文字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