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甘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農牧村文化建設中的保護與傳承(1 / 2)

淺談甘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農牧村文化建設中的保護與傳承

文化論壇

作者:楊應奎

摘 要:新農牧村建設為係統、複雜性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也是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務。所以,應該抓住當前農牧村建設的機遇,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落實到位,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水平。

關鍵詞:非遺文化新農牧村建設保護與傳承

作者簡介:楊應奎,男(1979-),漢族,甘肅甘南臨潭人,甘南州文化館幹部,專科,初級職稱,研究方向:社文策劃及非遺保護。

[中圖分類號]:G2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1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國十個藏族自治州之一,具有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勤勞淳樸的各族人民在千百年來的曆史發展過程中,積澱了絢麗多姿的文化遺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內蘊,留下了極其豐厚的文化遺產資源。這些眾多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精神財富,對其精心嗬護、傳承發揚,是我們各級政府和全社會共同的職責。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形式、文化遺產多樣性等在農村,屬於民族精神文化財富,是民族精神情感與曆史文化的之根。我國現在大力倡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方麵的工作,也提高到了新農村建設議事日程上來,受到了黨中央與各級人民政府的重視。如何借鑒其他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踐經驗,是本文重點探討的內容。

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藏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麵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既能展示民族的勞動智慧、生活智慧與勞動智慧,又能培養下一代的文化責任與文化認同,提升民族的歸屬感、自信心與凝聚力,實現社會、經濟與文化等的和諧發展。所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和諧社會建設來講意義重大。

甘南藏族自治州農牧村,現在還保留地域特色與藏民族特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國已經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其中卓尼洮硯製作技藝、甘南藏族民歌、拉卜楞寺佛殿音樂“道得爾”、舟曲多地舞、卓尼巴郎鼓舞、甘南藏醫藥、甘南藏族唐卡、甘南“南木特”藏戲等8項名列其中;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我州有博峪采花節、瑪曲藏族彈唱等38個項目。同時,藏族民歌傳承人華爾貢、拉卜楞寺佛殿音樂“道得爾”傳承人成來加措、多地舞傳承人李紮西、巴郎鼓舞傳承人盧永祥等4人被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我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傳承人數量均居全省之首。上麵談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經過長期人和自然之間融合的結果。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的保護與傳承更能弘揚民族精神,豐富人們精神文化生活。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當前農牧村建設中精神文明建設、文化建設的重點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具備傳承性,使得群眾能予以認同,並引起人民群眾對文化多樣性與創造力的敬重。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空間大,數量多,廣泛存在於群眾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麵臨生存方麵的考驗,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農村的保護與傳承應該納入新農牧地建設規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