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簡析伊尼斯的傳播思想(1 / 2)

簡析伊尼斯的傳播思想

文化論壇

作者:李霞

摘 要:本文闡釋了伊尼斯的主要傳播思想並對其進行評析,揭示伊尼斯傳播思想的特殊價值,展現媒介環境學派在理解媒介特征及社會影響問題上的不同之處。

關鍵詞:伊尼斯;媒介時空偏向;西方文明危機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1

哈羅德·伊尼斯早期受維布倫的影響,密切關注技術和加拿大地理環境和製度環境的交叉點。作為伊尼斯的主要論題——物質決定論堅持認為,對於重要的原材料的曆史的分析為理解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提供了手段。伊尼斯的後期學術視野更為廣闊,從政治經濟研究轉向對人類傳播的分析,並將傳播技術置於他的理論框架的中心位置。這時,他不僅關注加拿大的經濟,而且關注對於整個人類文明史的曆史分析。《帝國與傳播》和《傳播的偏向》正是他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研究傳播技術的實例。他把傳播媒介放在社會曆史運轉工具的宏大背景下加以考察,開創了後來蔚為壯觀的媒介環境學派。

一、媒介屬性二維度:時空偏向

伊尼斯所謂的“傳播的偏向”並非是一般意義上的傳播內容因主觀因素所導致的偏頗,而是媒介本身的性質——在時空上的傾向性所導致的文明的偏向,他將媒介分為倚重時間的媒介和倚重空間的媒介。

媒介“傾向性”劃分的意義在於成為伊氏理論架構的基礎,以及依此向前延伸的解釋——媒介傳播傾向對“帝國”的意義。總的說來,偏向時間的媒介如羊皮紙、石塊等重型的材料,倚重視覺和口頭傳統的結合,其劃一化的意義邊界和內在化指向與宗教正好在認識層次上高度一致,利於培養穩定持久的國家觀念。而空間偏向的媒介如莎草紙,輕便易複製,隨取隨用,其空間優勢利於帝國的擴張,但個人對文化符碼相對自由的解讀則不利於政權穩定持續。

伊氏在區分媒介屬性的向度這個角度上把曆史上的文明簡化成兩類:偏向時間的“宗教帝國”和偏向空間的“政治帝國”。不過,這種概念上的劃定應是韋伯意義上的“理想類型”,真正具體存在的文明能夠發生和持續存在都必須既解決自己的空間拓展問題,又解決自己的時間延續問題,隻有在不同文明之間相互比較時,各自的傾向性方會顯現。

二、作為社會管理手段的媒介——知識與權力的橋聯

伊尼斯認為一切文明都有賴於對於空間領域和時間跨度的控製。不同的媒介傾向性導致了不同的權力構成。偏向時間的媒介倚靠口頭傳統,易形成等級製度森嚴的社會體製。偏向空間的媒介分量輕,有利於遠距離的管理,在於世俗政治權威的增加,其等級製度相對鬆散,個人的流動性也較前者靈活快速。

而從社會控製的角度來說,通過對於符號的操縱以活動支持的方式運用的權力是“令人信服的權力”,也是作為文明象征的帝國權力運作的秘密之一。伊尼斯認為,“一種書寫的複雜係統成為一個特殊階級的所有物,並且傾向於支持特殊階級。” 知識壟斷意味著人類知識及話語權的獨攬,由此形成被某一部分人所獨有的政治威權和文化權威。這種壟斷通過擁有主要媒介的控製權和媒介使用技能的掌握來實現。印刷術使《聖經》及宗教材料的普遍易得成為可能,這無疑削弱了西方中世紀教會對於宗教信息的控製力,使權力中心向世俗國家政權轉移。由於占支配地位的媒介的偏向導致了所在文明的偏向,而當這種偏向無法為另一端偏向所彌補時,文明就開始失衡。

三、西方文明的結構性危機

在伊尼斯看來,媒介偏向成為一種文明發展的動力機製。他所論證的媒介的傾向從倚重時間走向倚重空間的變化趨勢,使用中東、希臘、羅馬的例子,又引證了中世紀向現代過渡的例子,無不闡述了輕便媒介的使用都催生了建立帝國的渴望。知識和權力之間憑借傳播媒介達成某種特殊的配置,從而建立起某種政治統治形式為切入點,展開自己的“時空偏向”論。在這裏“特殊的配置”便是伊氏所認為的理想的社會狀態——媒介時空偏向平衡的文明。一切穩定的社會,均離不開時間傾向和空間傾向平衡的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