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社科視點
作者:姚震寰
摘 要:根據東北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考慮人口布局、經濟布局、土地利用和城鎮化格局,製定和實施差別化的城市化與生態環境建設對策,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控和引導,促進東北地區城市化與生態環境係統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東北;經濟;生態環境
作者簡介:姚震寰,女,1982年6月27日,吉林省梅河口人,現在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工作,助理研究員。
[中圖分類號]:X1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1
(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集約利用土地資源
土地規模的使用應趨於合理規範,土地利用模式上注重緊湊,規劃利用土地規模,充分發揮政府調控作用和市場對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集約和高效利用土地,開發利用地下土地資源,注重土地利用的空間性和多用途性。分散布局的小城鎮會造成自然環境資源大量的小區域性破壞。因此,這一地區的城市化在空間上落實到有生態承載能力的地區,走集約發展之路。對於環境容量小的城市要嚴格限製,不再有增量發展規劃。對鄉村居民放棄在農村的土地和宅基地進行複墾或森林、濕地等的生態修複,增加基本農田數量或生態環境的改善。而且,要對進入或轉移到這些城鎮的居民提供與原有居民相同的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
(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開發利用清潔能源
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能源結構,開發利用清潔能源,運用新能源,采用新技術開發能源;在節能上倡導多種節能渠道,如綠色交通,生活上使用無汙染包裝袋等,以及建築節能。構建環境友好型產業基地,對資源消耗大,汙染嚴重的產業製定強製性準入門檻,對於不符合節能環保規定的產業發展進行限製和改進。要根據區域生態特色,有條件的發展山地、流域、海域、水體等生態產業【1】。
嚴格控製重化工業外延式發展規模,積極推進節煤、節電、節油、節水技術,降低重要原材料消耗,保證資源、能源的減量化和循環利用,構建冶金、石油化工、煤炭、電力、建材等符合循環經濟要求的生態產業鏈,提高產業內部及產業之間的生態關聯度。根據生態效率理念,通過產品生態設計、清潔生產等措施進行單個企業的試點,不斷探索和實踐,減少產品和服務中物質和能源的使用量,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經濟效益的最優化和汙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建立資源型產業的退出或改組機製,大力培植資源回收再生產企業,依托現有的資源條件和技術基礎,發展接續產業,重新培植和構建資源枯竭地區的產業體係。加快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改善區域環境質量。大力發展立體養殖、營養物質循環利用、草畜結合及綠色養殖等現代生產模式,結合農村新能源開發利用和有機農業發展,建設牧場、小區和村屯畜禽糞便收集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工程,使零排放、無公害、資源化利用比率逐年提高。
(三)建設低碳城市社區,保護城鎮生態環境
低碳社區的建設不僅能改善市民的居住環境,創建出綠色環保、和諧發展的生活空間,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運用綠色能源技術、節能建築技術、環保交通技術,來推動城市低碳經濟的發展,進而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應鼓勵節能環保型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在生態城的應用,擴大“低碳”理念的普及推廣,加強對社區居民的“低碳”宣傳教育。在具體的操作中,推進建築節能設計,盡可能實現自然采光、自然通風、自然漏排水等設計理念,推行建築能耗標識製度,推廣低碳建築的分級認證製度,新建建築嚴格執行節能標準以達到建築節能的效果。建立生態工業體係,在產業生產中要采用生態工藝、物料的閉路循環和多極利用的方法與 “無廢料化設備”,實行廢物的能源化、資源化,實現三廢零排放,進而形成資源加工鏈【2】。建立生態信息業、生態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生態化體係,在管理和服務等方麵做到生態化管理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