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柵——群體”分析視角下《觸不可及》的愛情
博士論壇
作者:梁頤
【作者簡介】
梁 頤,女,內蒙古呼倫貝爾盟人,中國傳媒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部傳播學專業博士生,主要從事媒介環境學、影視藝術研究。
電影《觸不可及》劇照
2014年9月上映的電影《觸不可及》中,導演趙寶剛演繹了影視劇表現愛情常用的套路,即一個群體邊界強的男人的愛情故事。愛情是電影創作的永恒主題之一。真心相愛的兩個人能夠順利地長相廝守地在一起,無疑是一個圓滿的結局。但影片需要的是一波三折的故事,如何設置波折的情節才能讓兩個傾心相愛的男女在不影響愛情純粹、完美的情況下,不能選擇在一起,電影中常見的套路除了來自家族如父權的阻力外,還有某種事業或者組織目標所形成的阻力,也即“格柵——群體”理論所討論的內容。
一、“格柵——群體”分析與影視劇中的愛情
社會科學家們總是探尋社會現象背後隱藏或潛在的東西。“格柵——群體”理論即對人類社會中存在現象背後的動因進行揭示。致力於文化研究的學者瑪麗·道格拉斯( Mary Douglas) 注重社會、文化研究,她提出了格柵——群體理論,認為格柵——群體理論可用於分析社會問題。[1]格柵——群體分析可對人類行為與人類生活在其中環境的關係等現象背後的原因出理論解釋,亦可用闡釋影視作品中愛情故事的角色設置特點。
邁克爾·湯姆森(Michael Thompson)等學者在《文化理論》書中探討了格柵——群體分析。格柵——群體分析認為,有兩個社會維度可以充分衡量和區別個人卷入社會生活的程度:群體和格柵。群體指的是個體融入有邊界的組織的程度。格柵則表示外在的強製規則對個體生活的限製程度。[2]
群體維度涉及到個體在多大程度上生活受到組織的塑造,格柵維度則涉及到個人要服從的規則和限製的數量和種類的多少問題。具體講,兩個社會維度的衡量情況如下:對群體而言,個體選擇越服從於組織群體的決定,意味著融入的程度越強,表示這個個體的群體邊界強;對格柵而言,個體受到的規則製約越局限,意味著個人可以協調的空間越小,所受的規範的種類和數量也就多。[3]
依據格柵——群體分析對人類的生活方式進行分類界定,寬泛地講,人類的生活方式主要有涇渭分明的兩種。其一為:群體邊界強的生活方式。這種人我們也稱之為群體邊界強的人,他(她)們的特點是群體邊界明確、個人角色模糊,倡導的生活方式是個人服從組織領導,以組織利益至上為個人價值觀的主要內容;其二為,群體邊界弱的生活方式。持這種生活方式的人不受群體規範的限製,可能個人角色規範,還有可能也不受個人規範的限製。生活方式的主要特點是個人主義至上。
愛情作為影視劇中經常表現的內容,導演們都想要表現有故事的愛情,想要表現出愛情故事情節的引人入勝、情感上的令人蕩氣回腸等。沒有導演會去拍毫無波折的愛情故事:一帆風順發展愛情,從此幸福生活在一起。而有故事的愛情,相愛雙方的性格或者說生活方式對愛情的發展起決定作用。其中,群體邊界強的人生活理念是服從組織需要,對組織具有高度責任感,所以,在不影響相愛的人人品的情況下,在不影響愛情純潔、美好程度的情況下,可以為愛情中的困難、分離和坎坷提供合理的背景和理由。比如說,還有什麼比以戰爭作為大環境,進而讓炮火紛飛中相愛的人麵臨組織和個人利益的選擇,然後身不由己地處於痛苦和矛盾中,更能為兩個人提供分分合合的恰當、充分理由呢?所以,群體邊界強的人及其波折的愛情是影視劇常表現的內容。比如電視劇《來不及說我愛你》中,慕容灃和尹靜琬相愛了,但是,慕容灃作為承軍主帥,不能放棄身為統帥對國家的責任和對國家利益的爭取,導致個人角色在社會麵前隻能被模糊化、淡化。這其中的國家,就是慕容灃在社會中所處的組織。所以,群體邊界強的慕容灃很多時候都不得不忍痛離開心愛的女孩,甚至放棄心愛的女孩,而奔赴戰場完成組織賦予他的責任;再如電視劇《潛伏》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亦是如此,餘則成和翠平都是群體邊界強的人,在為組織工作過程中,經過假扮夫妻的共處後相愛了,但是,最後為了組織的利益,兩個人隻能忍痛分離、隔海相思;電影《美人計》中的阿萊茜婭切可曼作為一個群體邊界強的人,也隻能為了完成組織的任務而犧牲自己的幸福和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