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白日焰火》之人物性格解讀
中國電影評論
作者:曹冉 馬立軍
【作者簡介】
曹 冉,女,山西太原人,陝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碩士生,主要從事影視文化研究;
馬立軍,男,寧夏同心人,陝西科技大學文化傳播學院教師,副教授,碩導,主要從事兩漢魏晉南北朝、電視藝術學等研究。
電影《白日焰火》劇照
人物性格的塑造是對電影人物最深刻的詮釋,電影的故事情節與人物性格是構成整部電影的關鍵。電影《白日焰火》打破了文藝片上映隻有口碑沒有票房的尷尬局麵,成為中國文藝片實現商業與藝術平衡的一個典範。[1]影片講述的是一起碎屍案件引發出的愛情救贖故事,碎屍案件將電影中主要的三個人物聯係起來,分別是五年前偵查碎屍案的刑警張自力,案件的受害人梁誌軍以及他的妻子吳誌貞。
一、情節上的塑造
電影通過故事情節的發展來塑造人物和表現主題。《白日焰火》中的三個情節塑造了張自力立體化的人物性格。一是張自力還是警察時,疑犯開槍打死了他的隊友。對於本該訓練有素的他,卻表現得驚慌失措,這個情節是對張自力內心脆弱的反映。其二,張自力在被襲事件後由於傷病被安排到了工廠當保安員,導演為了深化張自力的心理落差,設置了在冰雪天裏,喝醉酒的張自力躺在路邊被偷走了摩托車的一幕。他醉酒的狀態是他避世、懦弱性格的體現。其三在工廠消防演練時,張自力麵無表情的滅火,滅火的過程是他心有不甘的一種宣泄。警察和保安員身份的落差激起了他內心的小火苗,從這一刻開始,他希望能通過獨自偵查吳誌貞來還原案件真相,重拾他往日的風采。
導演對吳誌貞的性格塑造利用了前後情節相呼應的方式。五年前,吳誌貞在樹邊埋骨灰,五年後,她承認骨灰的主人是被她殺害的。這相呼應的情節正是對比吳誌貞前後的反差,引出性格的多變。她在洗衣店工作總是受到老板的騷擾,但她不反抗。因為她渴望被關愛被滿足,這種畸形的滿足方式讓她有了存在感。
梁誌軍在影片中雖是配角,但配合故事的發展,導演也設置了相應的情節來豐滿人物性格。作為煤廠過磅員,梁誌軍在影片開始的刑事案件中被認定死亡,以受害者的身份,“活死人”的方式存在。他被刑警跟蹤時並不慌張,甚至在被詢問時也沒有驚慌退縮。他毫不猶豫地用冰刀把刑警殺害,之後就將屍體解肢拋灑在各個煤車上。這些情節都為塑造出冷酷、果斷的人物性格服務。
二、行為上的塑造
人物的性格通常由語言和動作表現出來,在電影《白日焰火》中,三位主要人物的性格也可以從他們的言行中窺探一二。
張自力是一個內向的人。他少言寡語,隻是強行的用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在與吳誌貞的接觸中,他同樣用行為來宣泄情感。為吳誌貞買創可貼,在滑冰場上從後麵撲倒在吳誌貞身上,以及在摩天輪上肢體猛烈的糾纏。無論張自力對於吳誌貞的行為是因公還是循私,都不可否認他是有著強烈占有欲和謹小慎微態度的人。在舞廳獨舞的一幕,他跟著音樂淩亂地揮動肢體,看似漫無目的實則是一種心靈的發泄。[2]在結尾處,他白天站在樓頂放焰火,這本該照亮黑夜的絢爛焰火,在青天白日下,成了一種釋放,一種解脫。
吳誌貞在整部電影中的語言極少,多用表情和眼神等表演方式完成人物內心的走向。當她不動聲色的遞給張自力一張上麵寫著:“別再跟著我”的紙條,用欲拒還迎的方式來表現渴望被關愛、被嗬護的內心。當她在摩天輪上說出“白日焰火”這四個字時,是她五年來第一次得到了釋然和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