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意識下的笑聲
電影理論
作者:楊茜
【作者簡介】
楊 茜,女,山西太原人,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碩士生,主要從事電影理論研究。
電影《哀樂中年》劇照
提起喜劇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早在亞裏士多德的著作《詩學》中,喜劇就被定義為“摹仿低劣的人”,這些人不是無惡不作的歹徒——滑稽隻是醜陋的一種表現。[1]由此一來,喜劇便區別於悲劇的形態和內容,構成了自己獨特的類型方式和創作模板。
電影作為一門特殊的“第七藝術”,在今天,“喜劇電影”已經憑借其特殊性與大眾性成為了一種地位穩固且受人喜愛的類型電影,影片中輕鬆明快的敘事幽默和演員出色的人物塑造,都給觀眾帶來了必不可少的精神享受。追溯到上世紀40年代,有一位不可不提的電影導演,他在“喜劇電影”創作方麵的獨辟蹊徑,值得我們回味和借鑒,這位導演就是桑弧。桑弧的藝名取自於“當年蓬矢桑弧意,豈為功名始讀書”這一詩句。從桑弧在40年代創作的喜劇電影《假鳳虛凰》(編劇)、《太太萬歲》、《哀樂中年》中,我們看到了他對喜劇電影的另類把握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一、中產階級小人物的悲歡瑣事
首先是關於“中產階級”這一群體的概念界定。在20世紀40年代的上海,大約有三個階層:高高在上的是擁有大量財富的企業家和金融家;居於社會底層的是無生活保障的勞苦貧民;還有夾在這兩個階層之間的大批中產階級市民。那一時代大量的影片都在諷刺占有社會大部分財富的上層階級,或者是同情鼓勵底層的貧民階級,喚起他們的反抗意識,而處於中間階層的知識分子和小市民們的生活卻被忽略了。這也許是由於他們太過於通俗、平凡,不具有典型性,不足以為當時的新形勢和大局服務。
由職業和家庭收入來看,這是一群靠工資及薪金謀生,受過良好教育,具有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的人,他們生活在上海這樣的大都市中,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識,追求閑暇的生活方式,懂得享受生活的樂趣。
《太太萬歲》中的少奶奶陳思珍便是典型的中產階級的女性形象,她愛好音樂,善於治家,整天為著別人的事情操心,一會兒為了丈夫的事業對父親說謊,一會兒在婆婆麵前替丈夫說話,一會兒為小姑和弟弟的愛情牽線搭橋,就連對傭人她也不忍苛責,小心地給著補貼。正如張愛玲在《太太萬歲》題記中所說的那樣“她的氣息是我們最熟悉的,如同樓下人家炊煙的氣味,淡淡的、午夢一般的,微微有一點窒息”,“她的事跡平淡得像木頭的芯裏的漣漪的花紋”。[2]陳思珍這樣的形象雖然得到了較高的社會評價,但她絕對不是英雄典型,不僅不是英雄典型,她的身上的中產階級普遍的弱點還體現得很明顯。
她沒有自己的立場和態度,一切活動都受著別人的左右,在發現丈夫有了外遇以後,她不僅不主動采取措施解決問題,反而處處為丈夫圓謊撐麵子,並且天真地認為丈夫會回心轉意。在她下定決心要離婚的時候,看到丈夫頭上的傷,又不忍心起來,婚到底是沒有離成。她的軟弱和猶豫,或者說不夠決絕的表現,在我們今天看來是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氣憤感,在當時女性覺醒,起來反抗的潮流中也顯得有些不夠積極,但是我們不能否認,這樣一個沒出息的太太的形象,她是真實的,她就是當時上海的一個普通人家的太太形象,她的身上有著中產階級太太都有的油煙味兒,她說著太太們說的話,做著太太們做的事,她遊離於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之外,具象性地印證著上海這個以浮華精神支撐起的“十裏洋場”的種種特點。也正是因為她的不夠完美的形象,才剛剛好體現出了喜劇意味,幾次謊言被揭穿時的尷尬,又哭又笑的小女人作為,都會使觀眾莞爾一笑:這真是個傻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