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顧長衛電影的悲劇人物(1 / 2)

淺析顧長衛電影的悲劇人物

電影理論

作者:浦曉亮

【作者簡介】

浦曉亮,男,安徽滁州人,遼寧師範大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大學本科教學工作。

電影《孔雀》劇照

顧長衛導演的電影在人物塑造、藝術造詣、精神追求等方麵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表達,他的處女作《孔雀》,充分體現了他的電影風格,將鏡頭對準處於社會底層的、勇於追求夢想且被邊緣化的人物。之後相繼導演的《立春》和《最愛》,都秉承了顧長衛導演一貫的藝術風格和訴求,與《孔雀》並稱為時代三部曲。這三部電影中的人物結局並不理想,但是這種悲劇的人物設置具有現實意義,體現了導演對現實社會的深刻反思。

一、人物的悲劇命運

人物的先天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的一生,成功的人物往往都會有較好的天賦和優秀人物鼓勵幫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會有幸運的成功的人,大多數的人都如同《孔雀》中的姐姐,《立春》中的王彩玲,《最愛》中的趙得意,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不具有先天成功的優勢,也從來沒遇到過良師益友,因此盡管有豐富飽滿的內心,那理想卻可望而不可及。

顧長衛電影中主人公的命運都是以妥協或者悲劇收尾,這種彌漫開來的悲劇意味和徹骨的傷感,使得那些發酵在寬厚的人間的溫暖情愫,經曆過冷酷的事實後,又歸於寧靜的平淡。每部電影都是以悲劇的結局收尾,這種對平凡人的關注更容易使觀眾產生心靈上的共鳴。

二、人物的悲劇理想

人在社會上的身份,迫使他們必須這樣,而不能那樣的生活。顧長衛電影的主人公不願甘於眼前的生活,勇於與命運抗爭,做出了種種不被人理解的行為,偏離了原有的軌道,對理想的追求是人物在思想上的前進動力,影片中的高衛紅、王彩玲、商琴琴都是在這種強大的動力下前進的。

在電影中,主人公的理想最後都沒有實現,充滿了悲傷和無奈,但追夢的過程本身就是美麗而燦爛的。《孔雀》中的高衛紅,勇敢的追逐自己的理想,為了報名傘兵,偷錢想要送禮;報名失敗後,不吃不喝;為了要回降落傘,她不惜舍棄自己的貞節,因為這是她的夢,這一係列表現都展示著高衛紅對待生活堅決的姿態。《立春》中的王彩玲,高傲的態度,被拒後仍然想要留在歌劇院,卻因為沒有北京戶口再次遭到拒絕;演出時,觀眾都走光了,王彩玲就這樣一直堅守著自己的歌劇夢想,顯示著自我的價值。《最愛》中趙得意把房子給了哥哥,商琴琴不管婆婆的大罵,兩人艱難的守護愛情,麵對病痛的折磨,擁有強大的一起生活下去的信念,掙脫世俗的束縛。

這樣的人通常有一種堅決的態度,勇敢的追尋自己的夢想,無論付出多大的艱辛和努力。隻是在那樣的年代,無法逃避世俗的目光,最後都以失敗而告終。但在悲劇的命運中,彰顯了作為人的強大生命力,至少他們無悔於自己曾經全力以赴的付出。在現在的社會中,同樣有義無反顧的追夢的人們,隻是如今的社會,科技更加發達,思想更加開放,人們更加講究方法,相信隻要努力的追求,夢想就會開花。

三、悲劇的人物設置

顧長衛導演的電影豐富了中國電影在文化上的藝術造詣,人物的設置貼近現實生活,雖然有誇張的人物表現,卻在情理之中。三部電影從表麵上看是在記錄小人物的人生,然而生活中細節的描寫,卻能反映整個時代和民族的記憶。每個人物都能代表一類人或者一群人,都有自己的文化內涵。除了主人公在命運中掙紮以外,另外還有兩類人物完全不理解什麼是真善美,與主人公對比之下更顯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