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紀錄片表達方式探究
電影理論
作者:許媛
【作者簡介】
許 媛,女,江蘇揚州人,南京師範大學本科生,現由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韓國拿撒勒大學交流,主修戲劇影視文學。
紀錄片《幼兒園》劇照
紀錄片一詞最早由英國的約翰·格裏爾遜使用。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1]紀錄片的核心是真實,而電影的誕生恰恰始於紀錄片的創作。紀錄電影的分類,沒有固定的統一標準,依照題材與表現方法的不同,一般分為以下幾類:政論類、時事報道類、曆史類、傳記類、生活類、人文地理片類、舞台類等等。本文筆者將把重點放在兒童類紀錄片的研究上。兒童紀錄片,顧名思義,就是以兒童為主要拍攝對象,在影片中展現兒童的外在形象,內在心理狀態以及所生活的環境,能夠真實地反映出兒童的生活狀態及精神世界,適合兒童觀看並使之獲得某種啟發的紀實性影片。如果從當代紀錄片的發展曆史進程的整體意義上來評價兒童紀錄片的發展態勢,毫無疑問,兒童紀錄片在紀錄內涵和形態方麵均取得了輝煌的成就。[2]此類記錄片在國內產生較早影響的有陳曉卿的《龍脊》,反映了貧困地區孩子求學難的現狀,張以慶的《幼兒園》展現了一個我們即熟悉又陌生的孩童世界,《泥娃娃》講述了四川省峨眉市青神縣鄉胡壩村留守兒童三姐妹的日常生活。[3]在外國兒童紀錄片作品中,《等待超人》以美國現階段的公立教育為批評對象,記錄了五名學生尋求更好教育卻受挫的過程,《生於妓院》展現了八個印度妓院中長大的孩子的生活背景和內心世界,《我的孩子也能畫畫》記錄了一個四歲天才女孩的繪畫故事。本文就從國內的兒童紀錄片和國外的兒童紀錄片中各選一部作為代表研究國內外兒童紀錄片中表達的藝術手法中的特點和異同。
《幼兒園》和《生於妓院》反映的是在兩種極其不一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的生活和學習,一群是父母手中的掌上明珠,得千萬嬌寵,一群是在惡劣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這兩種孩子雖然處在同一人生階段,但是在生活狀態卻是有天壤之別,對於這樣的題材,中外記錄片導演的又有如何的展現和表達呢?
一、選材與表現
以兒童為被拍攝主體的紀錄片,極易在鏡頭錄入過程中發生變化。相較於成人來說,兒童麵對攝影機會更少戒備和偽裝,童言無忌,他們往往會更加真實地表達自己,但是兒童的行為相對較難控製,需要更多的引導和交流,拍攝紀錄片時,我們常會發現,由於受到攝像機的幹擾,真實的人物形象會發生改變,如何做到不受其影響呢?
(一)長期積累素材,觀察式的表達
在觀察式紀錄片中導演不是直接通過言語來表達立場,但實際上是介入其中的,導演的立場通過後期剪輯和拍攝技巧表達了出來。
紀錄片《幼兒園》是湖北電視台編導張以慶曆時兩年多拍攝完成的作品,作品榮獲了多項大獎。它記錄的是21世紀初期在湖北一家寄宿幼兒園中孩子們一年的生活。導演采用了全程記錄的方式。曆時十四個月拍攝,不斷積累素材。平實的記錄手法能讓我們看到真實完整的孩子們的世界。
選擇幼兒園作為拍攝題材,在看似簡單平實的記錄中包含著導演對於人的社會化意識的形成,心理世界的探索和成長軌跡的思考。導演張以慶拍攝這部片子也是為了能夠讓我們通過孩童的視角回憶、思考和審視。
(二)理解兒童心理,融入被攝對象生活
相比於《幼兒園》的記錄和觀察,紀錄片《生於妓院》更像是一種交流和融合。
紀錄片《生於妓院》將目光對準底層紅燈區角落中那些被遺忘的孩子,探討人們麵對貧窮、苦難和絕望的環境,是否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本片榮獲了第7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導演澤娜·布裏斯克曾花了五年時間與妓院裏的人們和孩子相處,先取得他們的信任才有了我們所看到的畫麵。從這部紀錄片中我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單純的采訪和拍攝,更能體會到被拍攝的孩子們內心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