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華語大片”時代下中國小成本電影生機初探(1 / 2)

“華語大片”時代下中國小成本電影生機初探

電影理論

作者:傅居正

【作者簡介】

傅居正,女,河北人,湖南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電視編導專業本科生。

一、小成本電影的製作困境

中國是一個電影生產大國,在每年生產的電影中,小成本電影又占據了中國電影總產量的80%之多,僅從數量上來看小成本電影絕對是中國電影的主體,是中國電影的中堅力量。但是占有如此大比重的小成本電影卻由於題材、製作水準和宣傳力度等諸多方麵的原因,使其電影票房不能成為中國電影的主力。並且大部分的小成本電影就沒有進入院線,即使有些小成本電影進入院線,得以與觀眾見麵,但票房收入慘淡。

當今的中國電影業處在一個微妙的時刻。在略顯浮躁的當下,媒體急於得到市場回報,因此,以好萊塢影片為主的進口大片往往備受青睞,明星效應、粉絲電影、幕後消息風行於世,而不善於炒作,也沒有規模化的宣傳團體的國產電影顯然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同時,學界在進行一係列理論探索的時候也常常慣性的以國外優秀影片為範例,對國產影片現狀的梳理關注度不夠。

電影史的書寫是一件殘酷的事情。中國電影第五代是中國電影的奇跡,作為一個群體,他們在藝術上達到的高峰與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相比也毫不遜色。但之後的第六代直到1998年和1999年,張揚的《愛情麻辣燙》和施潤玖的《美麗新世界》才嶄露頭角。

二、小成本電影的萌發

20世紀90年代是中國政治、經濟的轉型期,尤其是中國的經濟體製開始由指令性的計劃經濟向以市場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一直為主流意識形態服務的電影也加入到了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為了使電影能夠更好的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加速電影的產業化進程,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初頒發了一係列的電影管理條例。1993年頒發的《關於當前電影行業機製改革的若幹意見》打破了過去由中影公司統購統銷的限製以後,各種形式的電影運作方式、各方麵的資金都介入到中國的電影市場中來。中國電影製度的改革和隨之大量資金的介入無疑使電影在投資規模上及電影成本上出現了分化。在90年代初期,小成本電影主要包括那些主要通過個人籌集資金的形式而拍攝的極具個人風格化的獨立電影。獨立電影的製作群體主要是指活躍在中國電影市場內的獨立製片人。這些獨立製片人本身既有一些電影導演,也有一些是對電影有著極高興趣的個人或者電影製作機構。在以獨立製片形式出現的小成本電影導演的主要創作群體是繼張藝謀、陳凱歌等第五代導演後的第六代導演,其中有張元、王小帥、婁燁、賈樟柯等等。這些導演畢業之後大都被分配到國營電影製片廠裏工作。有些默默的寫著自己的劇本,有些默默的拍著廠裏規定好的電影。但同時這些人都不甘於現狀,都懷有對電影藝術的執著追求。隨著電影體製的寬鬆,這些人通過個人籌資的方式開始自己的藝術表達。1989年張元通過自籌的二十萬元拍攝了自己的電影處女作《媽媽》,之後管虎的《頭發亂了》,王小帥的《冬春的日子》,一直到路學長的《長大成人》。此階段的新生代導演用極少的電影投資通過個人化的故事、邊緣化人物、個性化的鏡頭語言完成了對當下社會生活的呈現,表達出了導演自身的藝術追求。

除了劉傑等這些獨立製片的電影導演,一些對電影有著強烈興趣的電影製作公司也是此階段小成本電影的主要創作群體。由美國青年羅異承辦的西安藝瑪電影技術有限公司通過其先進的電影運作理念和經營方式,並且大膽起用青年導演來進行小成本電影的創作,使他旗下的小成本電影獲得了空前的成功。藝瑪公司投資,張揚執導的《愛情麻辣燙》300萬的投資創下了2100萬的電影票房,而後的《美麗新世界》和《洗澡》也分別為藝瑪公司獲得了1700萬和1900萬的票房收入。這些影片在商業上的成功也使小成本電影成為了電影關注的一個熱點。